振英:「一國兩制」實踐成功

特首梁振英展示華南地區衞星地圖,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的發展關係。

【星島日報報道】任期尚餘不足半個月的特首梁振英表示,「一國兩制」過去二十年在香港的實踐成功,過程中出現新情況及新問題亦屬正常,要確保「一國兩制」在港的落實不走樣、不變形的關鍵,是要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除認識《基本法》的條文,亦要理解條文背後的初衷和原意。他又回顧其五年任期的工作,稱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保問題四個施政重點上都取得進展,但遺憾因立法會議員拉布,而未能成立文化局。 梁振英日前在官邸接受中央媒體聯合採訪,談及一國兩制的實踐,他指《基本法》已回應港人對回歸大大小小顧慮,而香港各階層及界別都必須全面及準確理解「一國兩制」,認識《基本法》的條文,同時理解條文背後的初衷和原意。回歸二十年以來,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沒有變,變的是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狀況,認為面對國家不斷發展,香港的功能和作用也不斷地改變,更應主動作出調整,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五年任期即將過去,上任時作出多項民生承諾的梁振英表示,今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及環保四大難題,認為在大家努力下已取得一些進展。他指香港樓價高、租金貴主因是供應追不上,但過去透過重新規劃土地用途等,增加房屋供應,預計未來三至四年落成的房屋量會比他上任時增加一半。他又形容政府設立貧窮線是「破天荒」的措施,社福開支亦比五年前增加百分之七十一;空氣質素亦有所改善,藍天天數比過去多。不過,他提到希望成立創科局及文化局,但在議員拉布下至今未能成立文化局,對此感到遺憾。 港府銳意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畫,梁振英指,面對國家不斷發展,「香港應該主動調整,適應新角色」,他形容若過去三十多年內地的改革開放是香港發展的一隻翅膀,「香港現時就擁有第二隻翅膀,那就是大灣區。」他更向記者展示華南地區衞星地圖,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的發展關係,指香港作為當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按照「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發展自身同時為國家作出貢獻。 他指「國家所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意義,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年,香港在經貿及投資等為國家與世界之間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過去五年,港府利用「一國兩制」優勢,並以麻省理工學院在港設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為例,指香港可作為吸引國際人才和技術的創新中心,而珠三角則作為批量生產的基地。 展望將來,梁振英指未來三、四十年,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通過與大灣區內的城市合作,可提取很多事業發展的動力。而「一帶一路」亦是香港青年的另一發展機遇,「可以和內地的企業併船出海,也可以引進外地企業通過香港到內地」,認為只要掌握好兩大機遇,對香港未來的社會及經濟發展非常樂觀。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