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畫戰爭

【星島日報報道】1937年,畢加索名作《格爾尼卡》面世,迄今已整整八十年。 最近,西班牙索菲婭王后藝術中心正在舉辦Art et Liberte群展,展出1938至1948年間埃及一眾超現實主義畫家的重要作品。這些活躍在半個多世紀前的中東藝術家,之所以為後世留下如此熱烈的、直指社會現實的作品,正正受到《格爾尼卡》的啟發。 超現實主義大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興起於法國,後來擴展至別處,性格中不乏反叛的、不循常規的因子。二戰期間,埃及正處於英國管治時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戰爭中。外患與內憂俱頻繁,尖銳的社會問題不斷湧現出來。而Georges Henein與Ramses Younan等埃及藝術家不滿於法西斯主義的蔓延,試圖以藝術為工具甚至為武器,回應戰爭,挑戰社會上不公與不義之事。當唯美主義藝術家呼喊「為藝術而藝術」的時候,這群中東超現實主義畫家則去到一個決絕的對立面。在他們看來,藝術從來都是為改變社會而生。 因此,在這些畫作中,我們幾乎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美」。一切意象都是扭曲、變形甚至離奇乖張的,以不管不顧的堆疊、羅列與拼貼手法呈現在畫布上。Mayo的大幅畫作《Coups de btons》以及Ramses Younan的《無題》均用大量篇幅描畫扭曲的人體,讓觀眾想起《格爾尼卡》中倉惶驚懼又絕望無助的情緒。 與畢加索那幅名作不同的是,埃及超現實主義畫家的戰爭主題畫作大多設色鮮艷,甚至用上粉紅與鵝黃等暖色調,明暗對照之下,竟愈發凸顯畫中的悲涼情緒。 幸好有這些畫家,將彼處彼時的傷心絕望記錄下來,以警醒後人免蹈前人覆轍。這不正是藝術之於社會、之於人性的價值所在? 文:李夢 圖:西班牙索菲婭王后藝術中心 畫作《Coups de btons》。 Ramses Younan作品《無題》。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夢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