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屢現侮辱大字報惹公憤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日前不幸墮樓身亡,事後有人在教育大學張貼大字報冷嘲熱諷,引起很大迴響。有教育界友好認為,事件衝擊正名大學迄今一年的教大,校譽及畢業生形象嚴重受損,涉事者「自作聰明」的做法,令人髮指。 教大民主牆接連出現冒犯性大字報,先是針對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喪子,後是針對已故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及遺孀劉霞。各大教育團體對大字報內容齊聲譴責,認為是踐踏人性道德底線,況且絕大部分教大畢業生將投身教育界,極端言行恐有違教師專業操守。事件更直接衝擊教大校譽,傳出有校長揚言杯葛,取消實習機會甚至不錄用教大畢業生。教大校長張仁良面對傳媒亦有感觸,坦言作為校長,對學生言行責無旁貸。 友好認為,事件起因是過去社會高度政治化,近日各大民主牆爭議,使得不幸事件被人惡意炒作,「對問責官員遭逢家中巨變與不幸,幸災樂禍,為政治不滿作情緒宣泄。」對於有人聯繫到教育局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報告,指報告認為學生自殺並非教育制度造成的結論,使有人以大字報諷刺,友好不表認同,「把自殺憾事視同政治問責,我們的社會未免涼薄,況且死者有抑鬱症背景,妄下評論亦非公允。」 友好認為最令人痛心是政治蓋過人性,「無論是針對蔡若蓮或劉霞,對他們遭逢巨變,在傷口灑鹽的言行令人厭惡,主事者卻自作聰明,藉此『測試』校方與社會反應,本質是惡劣、幼稚的反社會行為,把政治立場凌駕道德底線。」對於不幸者寄予同情是社會共識,友好認為年輕人無論對社會現狀或政治制度不滿,都不應出言侮辱或謾罵,在別人傷口上宣示自己主張,否則訴求得不到社會認同,行徑只會惹人反感。 友好聽聞在不少校長群組,確實有情緒化的反應,事件確實影響了教大的聲譽,「校長們也要理性思考,因個別學生的脫序行為,要整所大學的學生概括承受,這又是否合理?」友好坦言,教育界應把事件視為一課,藉此提升師生認識抑鬱症及自殺問題,避免憾事再生,也應警惕極端情緒與政治主張,蓋過理性思考與人文關懷。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程尚達期望社會回復安靜與沉澱,讓往生者得以安息,亦讓其親人渡過傷痛日子,始是修補當事人哀傷、社會撕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