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令香港大變?

【星島日報報道】耀華不住批評特區政府二十年來房屋政策的失誤: 「若八萬五政策堅持至今,樓價可能沒那麼高,更多人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來自年輕中產的怨氣便不會那麼高。」 「今天的樓價每方呎三、四萬元,一個大學畢業生月入少於兩萬元,捱十年也可能只有月入三、四萬元,一個三百方呎的單位也要六、七百萬元,他們根本不可能買到樓。就算上了車,結婚生仔便不夠地方用,花了近半收入,卻住進一個狹隘空間,也會不開心。不買樓又怕租金急升,收入又超過了申請公屋或購買居屋的上限,他們真的是夾心階層,給夾得心也碎了。」 「要怪便怪當年的政府欠遠見,遇到周期性的問題也用上了長遠的策略去解決。樓價下跌便停建居屋,又把未賣出去的居屋平售,數載之後,居屋和私樓的需求大升,私樓樓價急升,居屋又供不應求。」 「另一方面,不少公屋給賣了,沒有居屋讓公屋住戶上流,只好佔 公屋,少了既有公屋單位,建新的亦需時,輪候的人愈來愈多,輪候時間也愈長。市民總得有地方過夜,二十年來低下階層的工資沒有像樓價般大升,樓價大升,租金也升,租不起房子,便只有租 房,一家幾口住 房非常擠逼。問題是一個百多方呎的 房也要月租七、八千元,一家月入兩萬元也負擔不起這樣的租金,要有瓦遮頭,市民便租住較便宜的工廠 房,就像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我們住山邊僭建木屋一樣。香港不停接收內地移民,在住屋規劃上卻沒有把新移民計算在內,更沒有把內地龐大的購買力計算在內,樓價早已失控,政府卻沒能力令樓房的供應大升,以應市場的需要……」 耀華本是個投資顧問,對時事或社會政策不感興趣,一九九七年後,他看準了時機,在灣仔、西環、旺角及深水 一帶買了不少舊樓,改裝成 房出租,沒想過利潤那麼豐厚。他也見到不少連租金也付不起的窮人,他親自去見他們,並為他們大幅減租。也許看清了現實,對低下階層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認同感,他開始關心政府的各種政策,並四處提出見解。 國強回應耀華:「不但房屋政策如是,連醫療政策也是一樣,政府為了省錢,不理會人口老化對醫療設施的需求大增,竟削減醫學院每班的人數,又莫名其妙地把各醫院的護士學校關掉,結果……」(待續) tsangfk@netvigator.com 依心集 曾繁光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