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的核威脅讓世界再度深思:他是不是在虛張聲勢

【彭博】-- 全世界不得不思索一個近來變得不再陌生的問題:普丁是不是在虛張聲勢?

在繼續進攻烏克蘭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丁將其核武庫設定為「高度警戒戰鬥任務的特殊模式」。在周日向全國直播的電視講話中,普丁發布了這項命令,並提到敵對國家的「激進聲明」。此前美國和歐盟大幅加大了對俄羅斯襲擊烏克蘭的應對力度。

核專家正在爭論普丁講話的實際意思,因為俄羅斯沒有公佈核程序。但在普丁2月24日下令入侵烏克蘭時發出警告後,威脅意味似乎再明顯不過了:若有任何干涉企圖,都會遭遇「你們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後果」。

「不幸的是,鑒於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我們需要嚴肅對待一切,」法國負責歐洲事務的國務卿Clement Beaune周一在法國總統馬克龍主持召開安全理事會議前表示。「但我們需要保持冷靜,而不是對所有挑釁都作出反應,因為俄羅斯肯定組織了挑釁,昨天的講話就是其中一部分。」

烏克蘭的抵抗

對烏克蘭的攻擊進入第五天,俄羅斯軍隊占領了亞速海的港口城市別爾江斯克(Berdyansk),並在周一襲擊了馬裡烏波爾(Mariupol)。這使他們距離接觸線最南端僅20公里遠,大約30,000名烏克蘭士兵在接觸線修建了戰壕,抵抗從東部分離勢力控制地區進犯的俄羅斯部隊。

俄羅斯軍隊仍被抵擋在北部靠近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的切爾尼希夫(Chernihiv)周圍,以及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Kharkiv)附近。烏克蘭國防部稱哈爾科夫周一遭遇密集砲擊。

一名美國國防官員表示,俄羅斯仍未取得空中優勢,在地面,其軍隊仍被阻擋在距基輔約40公里處。這名官員稱,普丁在烏克蘭周圍集結的部隊已經派出了75%。

與此同時,針對俄羅斯(包括俄羅斯央行)的一輪破壞性經濟制裁以及對烏克蘭的武器支持增多正產生效果。盧布周一在離岸市場暴跌22%,在岸市場下跌16%。同時俄羅斯央行實施了一些資本管制,阻止外國投資者賣出證券,並將利率上調逾一倍至20%。

延伸閱讀:俄羅斯升息至2003年以來最高 及實施其他資本管制措施

不過,俄羅斯未能快速戰勝對手,加之歐美意外一致地採取應對行動,導致越來越多關於普丁誤判形勢的說法出現。

公開宣布

美國周日稱普丁的核決定是讓局勢「升級」。英國國防大臣Ben Wallace稱此舉是為了「轉移」世界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受挫的注意力,並沒有改變俄羅斯實際上的核姿態。

位於加州蒙特雷的Middlebur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東亞防擴散項目主管Jeffrey Lewis稱,小幅調整警戒是時有發生的事情。俄羅斯此次調整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首次通過電視直播向公眾發布的信號。他表示,此舉目的可能是要格外震懾德國,令其失去對抗俄羅斯的決心。就在普丁發表電視講話數小時前,德國總理朔爾茨下令大幅增加國防開支。

「我認為這有助於揭示他的動機:他對烏克蘭人、北約以及更大範圍內西方的團結做出了一系列誤判,」Lewis稱。「我猜他的目標是打破歐洲的一致立場。」

俄羅斯核武

根據Bulletin of Nuclear Scientists,俄羅斯擁有近4,500枚核彈頭,部署了其中1,588枚,其余屬於儲備彈頭。根據位於倫敦的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這些彈頭由336枚陸基核飛彈發射器、11艘核武裝潛艇和137架戰略核飛機攜帶。

聯合國裁軍研究所駐日內瓦高級研究員及俄羅斯戰略力量專家Pavel Podvig稱,普丁所言「特殊模式」可能涉及核發射從和平時期序列變為戰時序列,這將降低發射核武以應對首次可能打擊的要求。

Podvig表示,實施這一威脅並不一定意味著向某個北約國家發射核飛彈,其它可能性包括使用戰術性戰場核武器來結束烏克蘭戰爭。令人感到擔憂的原因之一是俄羅斯的戰略學說,看上去,其對何時以核武器應對常規打擊的解釋範圍廣泛。

法國前外交和國防部官員Francois Heisbourg稱,同樣,普丁還可能以核威脅為後盾向北約發起常規挑戰,旨在暴露其第5章集體防禦承諾是有條件的。

「我們應該非常關切,」現任國際戰略研究所顧問的Heisbourg表示。他指出,如果普丁在烏克蘭的這場豪賭獲得成功,俄軍不僅會開到北約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邊界,還會開到與烏克蘭乃至摩爾多瓦的邊界。

「分析師上次認為普丁虛張聲勢是什麼時候來著?對,五天前,」Heisbourg說道。「我認為他不是在虛張聲勢。他說出了他想做什麼。」

原文標題

Putin Nuclear Threat Makes World Ask Again If He’s Bluffing (2)

(更新第一個小標下方第二段起)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