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房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近日從報章上看到八十後青年蝸居板間房及棺材房(只能躺臥的房間)的報道,心裏不禁惋惜。 炎炎夏日,要徒步走上幾層樓梯已經不容易。回到板間房中,對着四道牆,沒有冷氣,沒有窗口,還要與同屋住戶爭用廁所,晚上又因為鄰居吵鬧聲,以致無法入眠,心裏一直在擔心大廈的設施殘舊,滅火筒又生鏽,遲早會發生火警。筆者無法想像八十後會過這樣的生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正正是板間房生活的寫照。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大量內地居民湧到香港,房屋供不應求,那時的公屋單位較少,政府除了加緊興建徙置房屋之外,不少居民會自行在港九各區搭建寮屋。當年市區有些單位業主看準住屋需求大,把大型的單位間成多間分租單位,再租給一些低收入的市民或單身人士。五十年後的今天,社會進步的同時,住屋質素卻在倒退,板間房仍然存在,租戶不但是新移民或獨居長者,也有年輕人。 筆者有朋友居於九龍城及深水埗舊式唐樓,他們透露,區內近年新增不少年輕租客。香港樓價冠絕全球,先別說買樓難,連租樓也不容易,年輕夫妻只好選擇租住唐樓的套房。由於單位面積小,兩口子大概只能在牀上吃飯、看電視,名副其實是蝸居生活。不過,市建局一旦收樓或業主大幅加租,他們隨時變成沒有殼的蝸牛。 每逢夏季,特別令人關注板間房高溫的問題,除了探訪板間房租戶外,筆者希望政府能制定長遠的房屋政策,畢竟市民要求的只是價錢合理、環境合宜的居所。 cckunjo@yahoo.com.hk (靳門抽射 靳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