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建「智管網」測漏水 2025年首季將完成工程

水務署近年以風險為本為原則,決定更換或維修水管的優次,再透過科技,監測食水流失,以維持本港供水系統穩健。過去三年,本港水管爆裂的個案,維持每年少於40宗,較2000年時,大幅下跌超過9成。 水務署說,現時本港食水及鹹水管總長度超過8400公里,署方在2000年至2015年間,更換及修復約3000公里老化水管,總開支達236億元,近年就以風險為本原則,決定更換或維修水管的優次,令水管爆裂的個案,大幅減少。 署方說,會以水管使用年期、爆喉或滲漏歷史,以及爆喉對市民及交通造成的影響等因素,評估改善工程的優次。現時有大約420公里水管納入改善計劃,其中140公里已完成,另外150公里水管,已在今年動工或在本年度展開,其餘130公里的水管改善工程,預計下年度陸續展開。過去3年,每年的工程開支約為8至11億元。 另外,水務署正推行名為智管網計劃,逐步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內,設立約2400個監測區域,透過安裝高科技設施,收集水流量及水壓等資料,並以電腦分析,監測食水流失情況,預計整項工程在2025年首季完成。工程師梁沛賢認為,有關計劃可恒常監測晚間最低水流量,以判斷是否出現異常情況,再按優次跟進,去年就曾透過有關系統,發現柴灣翠杏街出現不尋常情況,以鎖定明顯食水流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