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發現癌細胞互動模式 有望成治療肝癌新策略

【on.cc東網專訊】肝癌是香港第5大常見癌症和第3大癌症致死原因,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任蕙蘋教授帶領的團隊近期取得突破,首次揭示循環小細胞外囊泡(sEVs)細胞信號通路導致肝癌腫瘤轉移。此項發現有望為肝癌帶來新的治療策略,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先進科學》。

肝癌是一種動脈多血管性腫瘤,腫瘤微環境中的sEVs會驅動肝癌生長。血管生長增快,便會令癌細胞更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向外擴散,從而導致腫瘤轉移。愈來愈多證據表明,sEVs在調節血管生成的信號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團隊今次的研究揭示了由sEVs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介導的腫瘤和內皮細胞之間的互相促進作用。通過肝癌小鼠模型,觀察到sEV-vWF介導的血管生成作用促進肝癌的生長甚至轉移。

團隊進一步通過移植了肝癌患者組織的小鼠模型,將晚期肝癌病患者一線藥物索拉菲尼結合抗vWF抗體或厄達替尼(pan-FGFR抑制劑)一併使用,證實治療效果遠勝於單用索拉菲尼。結果表明阻斷sEVs介導的癌細胞與內皮細胞間的胞間通訊,有望成為治療肝癌的新方案。任蕙蘋表示,在這項研究中,辨識了晚期肝癌病人的循環sEV攜帶的vWF在誘導血管生成方面的關鍵角色。研究不僅發現了sEV-vWF所產生的促癌作用以及其分子基礎,更發現阻斷腫瘤微環境中的胞間通訊是治療肝癌的新策略。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