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置居當公屋 單位流轉減慢

【本報訊】根據房委會在去年9月的最新預測,第一個5年期,即2023/24至2027/28年度的傳統公營房屋建屋量會增至約128,200個單位,包括約82,800個公屋/綠表置居計劃單位。然而,綠置居理應屬資助房屋,為何被編入公屋類別,是源於上屆政府提出「綠置居當公屋」。

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曾提出「綠置居當公屋」,首當其衝是出租公屋的新供應將減少,其中房委會每年綠置居目標提供量約2,000至4,000個單位計算,公營房屋出租及出售比例,本來是分佔約71%和29%,若把綠置居扣除,實際出租公屋單位量會削減至57%,亦有機會成為近年公屋單位供應不達標的原因。

而綠置居及居屋單位的「納米化」,亦令公屋單位流轉減慢。房委會委員招國偉昨稱:「綠表公屋住戶,希望透過買居屋、綠置居改善居住環境,但僅百多呎,甚至住兩、3人,的確較難購買這些單位,如果自己住的公屋單位不是太差,的確沒有太大誘因去流轉。」

獲編配公屋平均等5.5年

截至去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目前約有133,7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