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北都交椅洲建綠色都市 綠建會倡大規模採用再生能源

 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建議,未來北剖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項目必須取得至少綠建環評金級。(圖為交椅洲人工島模擬圖)
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建議,未來北剖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項目必須取得至少綠建環評金級。(圖為交椅洲人工島模擬圖)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2050年或以前達至碳中和為目標,本港未來先後有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兩個大型新發展區落成,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透露「野心」,冀政府在大型新發展區的賣地條件規定發展項目必須獲綠建環評至少金級,並大規模應用再生能源、設立區域供冷系統等,全面建設綠色都市。他亦預告,綠建環評未來將進軍內地和國際,推動綠色建築。

記者︰曾偉龍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標是在2050年或之前,商業樓宇用電量較2015年減少三至四成,住宅樓宇用電量減少兩至三成。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接受《am730》專訪時表示,去年氣候轉變引致極端天氣,市民明白節能減排,推動綠色建築已刻不容緩。他期望政府起帶頭作用,從政府的辦公樓和市政建築等既有建築入手,取得既有建築綠建環評評級,「舊嘅(建築)用電量最多」,同時增加應用新科技的資助,並增加上市公司ESG氣候相關訊息的披露,以及協助企業申請綠色金融,既有建築減碳進程。

政府正發展北部都會區,並正研究發展交椅洲人工島,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曾稱人工島可引入前衛設計,建造綠色環保理念建築。張天祥表示,大型新發展區由零規劃,有利全面發展綠色城市,建議政府未來出售大型新發展區土地時,加入賣地條款,規定發展項目必須獲得綠建環評至少金級,日後營運亦要達到相近評級。

倡交椅洲整體綠色規劃

而太陽能板使用日漸普及,張天祥建議在北都和交椅洲可大規模應用再生能源,例如在隔音屏障、港鐵站或巴士站頂加裝太陽能板,城市規劃上可以盛行風設計樓宇座向,善用自然風散熱,減少使用冷氣,「而家(發展商)係每幢樓自己做,睇自己通風」。

他又提到,新發展區可預先規劃,舉例區域製冷系統在已發展區難以覓地興建,失去為建築物節省電力的機會,故需在前期安排設立區域製冷系統、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雨水收集和中水回收系統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設施等;而綠色城市亦應 發展城市林務,增加綠化覆蓋率,以及促進綠色出行,設立行人及單車徑網絡等;建造工程上亦可採用「碳捕獲磚」和「低碳鋼筋」等環保建材。

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預告,綠建環評將「走出去」拓展外地市場。(陳奕釗攝)
綠色建築議會主席張天祥預告,綠建環評將「走出去」拓展外地市場。(陳奕釗攝)

綠建環評開拓海外市場

綠建環評已邁進28年,張天祥表示,綠建環評未來將全面「走出去」,現正協助大灣區內3個物業取得綠建環評證書,下一步推至歐洲及一帶一路國家,當中部分國家未有綠建認證,「輸出綠色環評可以幫到當地嘅綠色建築發展,第二令到香港嘅綠色人才有多啲發展機會」,且借與外地的綠建評級工具「切磋」,亦可改善綠建環評,令評級工具變得可持續。

他又指出,進軍內地和外地並非要取代當地認證,而是給予多重認證,令獲評級項目更具競爭力,而香港的綠建環評較國際化,亦可補足內地「綠色三星建築認證」沒有既有建築評級的空缺。

綠色建築議會今年6月將推出綠建環評的全球通用版,張天祥指,新版本需要適用全球不同氣候,且要彈性地採納當地的標準,與當區已有的相關認證局部互認,今年底推出綠建環評既有建築3.0版,將細化至電、水和材料三方面評級,並配合相關綠色金融要求作出更新。而因應餐飲場所消耗大量水和能源,議會亦正籌備針對餐飲場所的綠色評級工具。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綠色建築-北都交椅洲建綠色都市-綠建會倡大規模採用再生能源/449600?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