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正視失智症

91歲的梅爾文.尚茨和90歲的妻子米米結婚65年,兩人都罹患了阿茲海默症。雖然梅爾文的情況比較不嚴重,他仍然選擇和米米一起入住樂敘之家在加州尼古湖市的記憶照護中心。攝影:伊莎朵拉.科索夫斯基 ISADORA KOSOFSKY

正視失智症

撰文:李永適
攝影:伊莎朵拉.科索夫斯基 ISADORA KOSOFSKY

隨著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患者人數也不斷增加。目前全球失智者約有5700萬人,到2050年預估將成長至1億5300萬人。而全球相關的醫療與照護支出將高達16.9兆美元,即532兆臺幣,約是臺灣全年GDP總值的22倍。

因此我們在本期雜誌裡,專文介紹了失智症這種愈來愈常見、也愈來愈成為全球社會負擔的現象。文中特別深入探討了歐美國家面對失智症的做法,特別是有許多國家出現「失智村」,提供失智症患者有自由、有尊嚴的照護環境,頗值得參考。

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調查,臺灣在2011年65歲以上老人約有17.99%有輕微認知障礙,有7.54%有失智症,而80歲以上長者約有高達兩成失智。2022年底,臺灣失智人口總數據推算有近32萬人,占人口總數1.37%。

香港的情況也極為類似。根據香港政府2017年的資料,香港65歲以上長者患有腦退化症者占比為5-8%,80歲以上為20-30%;罹患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總人數約為10萬人。

因此無論臺港,面對失智症對社會帶來的挑戰都極為嚴峻,絕無法等閒視之。

我父親晚年罹患失智症,因此我對於失智症對患者與家人的影響有親身體驗。父親一生為學術與教育奉獻,育才無數,在學術領域中也頗受景仰,但到了晚年生活難以自理,有時深陷在負面情緒甚至幻覺中,景況令人不捨,然而家人真正能做的卻十分有限。整體來說,能協助病人與家屬面對失智症的社會資源也仍不足。相對本期報導提到對失智症患者提供有尊嚴的身心照顧的做法,距離還十分遙遠。

接觸過失智症的人可能才會理解失智的殘忍,而造成這種殘忍最大的因素是病人尊嚴的喪失。今天臺港社會對失智問題的討論還多數停留在數字上:投入的資源、成立的機構、補助的金額等。但除了最基本的醫療照顧之外,我們是否能為長者病患晚年提供真正有尊嚴的照顧,恐怕是衡量我們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香港7-11及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店有售。

《國家地理》雜誌  香港訂閱優惠

#國家地理 #nationalgeographic #總編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