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科技的矛盾與迷思】專訪Rebekah Bowling | 懂得科技,才懂欣賞藝術科技?Yes and no.

近年人人都談論「藝術科技」(Art Tech),但若問到「藝術科技」的定義是甚麼,答案可以有千萬種。藝術科技令人既迷惘又督定,迷惘的是它的定義模糊,但放眼所及的相關作品又彷彿讓部分人督定地認為,藝術科技就等於互動裝置、沉浸式體驗、虛擬世界,甚至與元宇宙和NFT劃上等號……然而事實又是否如此? 藝術可以很虛無,然而科技也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現代人說科技,會聯想到VR、AR;古希臘人說科技,可以是一枚齒輪。要是這個比附成立,那麼生於15世紀的達文西藝術造詣高超,又有多項概念性工程發明,必然是藝術科技先驅之一,他詮釋黃金比例的《維特魯威人》理應被納入任何藝術科技展,被奉為鼻祖之作。藝術科技自古已然有之,並不是甚麼橫空出世的新事物,因此它的急速冒起不禁更令人好奇;難道真的就只是因為發明了「藝術科技」這個新詞?

藝術科技的矛盾與迷思

專訪林欣傑 | 藝術科技?科技藝術?That’s the question.專訪張瀚謙 | 科技是工具?是藝術議題?Why not both. [caption id="attachment_15528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0"]

非真人虛擬藝術家MonoC作品《Drowning in Love》[/caption] 撇開本地藝術圈對「藝術科技」一詞的種種爭議,本質上同類的作品所掀起的熱潮不只發生在本地,而是一項全球性現象。藝術拍賣界當然早著先機,為藝術科技作品特別開闢門路,舉行相關拍賣。以英國拍賣行富藝斯(Phillips)為例,他們於2021年4月舉行首場NFT拍賣,Mad Dog Jones的NFT作品《Replicator》以逾414萬美元成交,緊接5月又在另一場拍賣售出Sarah Meyohas的《Bitchcoin》,五枚「Bitchcoin」的成交價分別為5萬多至11萬多美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Phillips(@phillipsauction)分享的貼文

富藝斯資深專家暨21世紀藝術部主管Rebekah Bowling認為,隨著現今科技發展迅速,藝術科技熱潮的出現是很自然的事,而且「藝術家本身就是開創者」。另一原因是相較傳統藝術,藝術科技作品大多以數碼形式呈現,能夠吸引到層面更廣闊的觀眾,而這些觀眾普遍年輕。「對於從小到大都是在電子屏幕觀看圖像的新一代來說,這類作品更為吸引。」

要是你了解當中運用的科技,自會更能投入其中,但這並非欣賞藝術科技的必要條件。

[caption id="attachment_1552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267"]

Rebekah Bowling
富藝斯資深專家暨21世紀藝術部主管[/caption] 她指出,年紀稍長的藝術收藏家大多對這類作品存在著一些誤解。「他們或許未能了解這類作品的藝術展現方式,也質疑當中的美學,事實上藝術科技作品亦同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創作。而作品所蘊含的創新概念,有時也會被低估。」話雖如此,Rebekah亦補充,像是teamLab、Cory Arcangel這些已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還是會博得各方藏家的青睞,無分年齡。「年輕藏家有時也會影響父母的收藏取向。」然而不管是藝術科技還是傳統藝術,Rebekah相信站在收藏家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始終是創意和清晰的概念。「當然,要是你了解當中運用的科技,自會更能投入其中,但這並非欣賞藝術科技的必要條件。」作為一位藝術拍賣界的女性,Rebekah特別提及幾位藝術科技界的女性藝術家。除了前文提及的Sarah Meyohas,她表示Lili Tae、Pomme Chan這兩位泰國藝術家都相當值得注視,她們的作品於富藝斯今年2月的「My Kawaii Valentine」拍賣會登場並獲得成交。 [caption id="attachment_15528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Lili Tae 作品《Love, Me》[/caption] 同場亮相的另一位藝術家MonoC亦非常矚目,因為她是一位非真人的虛擬藝術家。「MonoC的作品《Drowning in Love》是史上首件由虛擬藝術家創作的NFT藝術品,由這場網上拍賣會舉行期間所收集的實時數據點創作而成。」拍賣會的每一口喊價和每一次被網上瀏覽都是數據,再按照由MonoC創建的演算法生成作品中的花朵,並觸發音樂旋律和動畫。「為期七天的拍賣,至少需要收集十萬個數據點才能完成作品。」

換句話說,不只是MonoC,每一位參與競投和瀏覽這場網上拍賣的觀眾,都是這件藝術作品的創作者,而Rebekah也指出「社群」亦是藝術科技的特色之一。「你會看到更多人集體購藏藝術品,每人各自擁有一部分的所有權,而藝術家也會以『白名單』形式對外開放作品的存取權,讓特定人選提前欣賞作品,又或參與共同創作,這類會員制的運作模式將會越來越多。」   Text: Monica Ng Photos courtesy of Phillips Auction

藝術科技的矛盾與迷思

專訪林欣傑 | 藝術科技?科技藝術?That’s the question. 專訪張瀚謙 | 科技是工具?是藝術議題?Why not both.

相關文章:

【藝術科技的矛盾與迷思】專訪張瀚謙 | 科技是工具?是藝術議題?Why not both.

【元宇宙漫遊指南】專訪Christie’s亞太區助理副總裁徐文君:藝術的可能性將會擴大 

【藝術科技的矛盾與迷思】專訪林欣傑 | 藝術科技?科技藝術?That’s the question.

Related posts brought to you by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