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扭傷(拗柴)、骨折、割傷處理方法 急症科醫生拆解急救謬誤 繃帶使用不當或令肌肉壞死

行山受傷大多都是扭傷(俗稱「拗柴」)、骨折或割傷。
行山受傷大多都是扭傷(俗稱「拗柴」)、骨折或割傷。

愈來愈多市民將行山視為休閒嗜好,也不僅於秋冬的季節,夏天亦會繼續享受行山樂。急症專科學院朱國強醫生接受《Yahoo 健康》訪問時表示,他近期處理因行山遇上意外而受傷的個案確實較多,大多都是扭傷(俗稱「拗柴」)、骨折或割傷。

他以扭傷為例,行山人士一旦受傷,必須立即依照以下的步驟去做,包括:

- 舉高扭傷的腳,避免放在地上繼續受力

- ⁠不要隨意移動身體

- ⁠如果可以,脫下外衣稍稍紮住扭傷部位,作固定之用

- ⁠如果受傷部位有腫,可以以手輕輕按住,以減輕痛楚

朱醫生解釋說,用繩子或布條緊紮著傷口上游位置,以減少失血,確實有醫學根據。
朱醫生解釋說,用繩子或布條緊紮著傷口上游位置,以減少失血,確實有醫學根據。

行山有人陪較穩陣

朱醫生說,稍作休息後,如果傷者有人陪伴及仍可以步行,應該嘗試在他人摻扶下,找醫生診治。不過,如果傷者發覺自己無法郁動,千萬不要勉強,留在原地等候救援。

如果受傷的情況嚴重,例如涉及骨折,甚至斷骨插穿肌肉,傷者「夾硬」郁動,情況隨時急轉直下。朱醫生建議如果行山時懷疑骨折,可以嘗試跟著以下的步驟處理:

- 先休息數分鐘,看看痛楚如何,如果是骨折就應該會很痛,然後嘗試起身或郁動

- ⁠觀察懷疑骨折的部位,看看可否用毛巾或硬物,嘗試固定骨折的地方

- ⁠若果痛楚未至於影響步行,可由其他人陪同求醫。但不應勉強。如真的不能行走,應在原地等候救援。

朱醫生記得曾經處理一宗個案中,傷者送到急症室時,腳眼的「圓波」位置差不多整個突了出來,明顯是傷者的腳掌位已經脫骹,幾近「變了形」,經過初步評估,脫骹的位置極有機會壓着腳掌的血管,若果不盡快紓緩,腳板可能因為缺血最終需要切除。朱醫生立即用手嘗試將腳眼部份扭回原位,幾番努力,雖然不能完全恢復原狀,但也稍微改變之前「跨張」的形狀。朱醫生立即測試傷者腳板的脈博,幸好依然存在,傷者也算避過「切掌」之痛。

如果傷者發覺自己無法郁動,千萬不要勉強,留在原地等候救援。
如果傷者發覺自己無法郁動,千萬不要勉強,留在原地等候救援。

除了扭傷,行山時跌傷也會經常發生。朱醫生指一般受傷的位置不大,稍作止血就可以。不過,有時候遇上尖銳樹木割傷或蛇咬,傷口會較大,流血多,處理時就要小心。他建議可以嘗試按著以下的方式即時處理:

- 看看按著傷口止血,如果傷口大,可以試用毛巾按住

- ⁠可用飲用水沖洗傷口,減低受感染風險,山澗水應避免使用,因為可能含有微生物或細菌

- ⁠如果傷口不深,可以考慮用少許洗手液幫傷口消毒,但若傷口很深或已見骨,便不應使用,否則會令傷口發炎,效果適得其反。

- ⁠傷口若太深而流血情況又嚴重,應減少郁動,等候救援,情況許可下,傷者可用按住傷口,然後盡快求醫,爭取治療時間。

有時候遇上尖銳樹木割傷或蛇咬,傷口會較大,流血多,處理時就要小心。
有時候遇上尖銳樹木割傷或蛇咬,傷口會較大,流血多,處理時就要小心。

紮傷口太緊易出事

朱醫生解釋說,用繩子或布條緊紮著傷口上游位置,以減少失血,確實有醫學根據,但力度如何和如何紮緊,又或如何做到止血,但又可以有血到達傷口的下游位置,以免下游部份不會因「冇血到」而壞死,確實並不容易,絕非用力就可以做到。

朱醫生便曾經處理過一宗相關個案,值得大家警惕。朱醫生說,有次一名病人送來急症室,腳部有頗大傷口,傷口之上緊緊紮著繃帶,陪同傷者到來的「大隻佬」說是他幫傷者紮繃帶,朱醫生心想難怪這麼緊,再看看傷口下的位置原來已經變成白色,心知不妙,立即解開繃帶,一邊止血,一邊希望血液可以盡快流通,慢慢看到原來白色的部份漸漸褪了,朱醫生才放下擔憂。

朱醫生說,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因為止血而非要紮著傷者手腳不行,不能太緊,在紮著的位置上,至少可以放下兩根手指,而紮著的時間最好也在兩小時內,超過的話就有機會令傷口的下游位置壞死。

至於用口啜血,朱醫生指更屬極致中的謬誤,用口啜血的人,口水中極可能存在不同細菌,傷者不一定因流血而變得嚴重,反而可能因為傷口感染口水中的細菌而「出事」。

朱醫生建議,享受行山樂是好事,但安全也重要,行山時最好有人相伴,如果遇上意外,可以提供協助。另外,一般藥水膠布及繃帶亦可帶備,尤其繃帶,跌傷時可用來固定受傷部位。

急症專科學院朱國強醫生
急症專科學院朱國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