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人士注意! 夏天野菇屬中毒高危期 專家提醒只摸不食也有機會中毒

並非彩色鮮豔的野菇才會有毒,過往有市民進食綠褶菇(圖)中毒。
並非彩色鮮豔的野菇才會有毒,過往有市民進食綠褶菇(圖)中毒。

本港至今每年都仍有市民行山時採摘野菇進食而中毒,有毒理科專家建議行山市民,即使有些野菇不含毒素,但始終不容易分辨那些有毒那些沒有毒,行山人士還是不要接觸為妙。春雨過後的夏天,野菇大量生長,亦可能是中毒高危期。

熟悉毒理醫學的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院長陳耀祥醫生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表示,過往市民一般吃下中毒的野菇包括冠狀横柄菇及綠褶菇。坊間有說,彩色鮮豔的野菇才會有毒,這是誤導的說法,有些毒菇不一定是彩色。故此,市民行山時不要接觸任何野菇便最安全。

冠狀横柄菇(圖)是香港常見的菇類。
冠狀横柄菇(圖)是香港常見的菇類。

毒野菇表面孢子也含毒

陳醫生表示,有毒野菇的孢子同樣含毒素,理論來說,如果市民以手觸摸野菇,便可能黏上孢子,清潔不徹底,再拿食物吃,同樣地有機會吞下孢子而中毒,市民不要以為不吃下便一定沒有事。

一些不嚴重的中毒個案,一般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徵狀,例如腸胃不適、肚屙肚痛、發燒等。醫生通常會給予支援性的治療,處方紓緩徵狀的藥物又或吊鹽水。

不過,對於毒性較強的野菇,治療方法會完全不同。陳耀祥醫生指出,例如鵝膏菌便屬於高毒性的野菇,它的毒性可以引致肝中毒,一旦入侵肝臟,隨時引發肝衰竭,可能需要換肝保命。此外,一些毒野菇亦可導致橫紋肌橫紋肌溶解或神經系統中毒。

他又說,這些個案亦會出現屙嘔及腸胃不適,但通常六個小時後才出現,醫生有時候會從六小時病發的現象,初步判斷病者可能是食下高毒素的野菇。

冠狀横柄菇(圖)常生長在樹木上。
冠狀横柄菇(圖)常生長在樹木上。
一位經常行山的曾先生對《Yahoo 新聞》表示,山頭常常會見到野菇生長,尤其在一些枯木上更多。
一位經常行山的曾先生對《Yahoo 新聞》表示,山頭常常會見到野菇生長,尤其在一些枯木上更多。

中毒深可能需要洗血

至於醫治嚴重中毒個案的方法,就不可以僅僅用支援治療。陳醫生解釋說,醫生會同時使用解毒劑,甚至排毒的方式,亦即是為中毒者洗血,類似洗腎,將病人的血液經過儀器而將毒素排走。當然,如果肝臟功能已經嚴重衰竭,就可能需要進行換肝手術。

現時本港每年平均仍約有十宗食下野菇中毒的個案。陳耀祥醫生憶述曾有一個病人到來求診,說自己可能食下野菇中毒,並且出示兩個野菇,病人說也擔心吃下有毒野菇,故此特意保存兩個不吃,一旦中毒也可以帶給醫生參考。

資料顯示,每年三月春雨期,會令野菇大量生長,夏天就變成中毒高危期。本港常見野生毒菇包括純黃白鬼傘菌、綠摺菌、鵝膏菌、裂絲蓋傘菌、淡黃竹蓀菌等。過去曾發生數宗因吃下毒菇死亡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曾經指出,雖然大部份進食野菇中毒事件,只出現腸胃道徵狀,但野菇中毒的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

純黃白鬼傘
純黃白鬼傘
鵝膏菌
鵝膏菌
裂絲蓋傘菌
裂絲蓋傘菌
淡黃竹蓀菌
淡黃竹蓀菌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院長陳耀祥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副院長陳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