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壽命120年 可抗16級颱風

工作人員為大橋即將開通作最後清潔。

星島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從最早構想到落成,可謂幾經波折,足足經過三十五年的時間。該條設計壽命為一百二十年的大橋,能夠抵抗八度地震、十六級颱風,預計在落成後,由香港駕駛至珠海及澳門,將會從四至五小時路程大幅縮減至約三十分鐘。到了二〇三五年,預計每日有五萬至六萬車輛,以及每日二十三萬至二十五萬人次。 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及珠海的計畫構想,最初在一九八三年由香港合和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應湘及珠海市提出,當時稱為伶仃洋大橋,預算連接香港和珠海,但港英政府當時對興建該條跨海大橋沒太大興趣;直至〇三年,港府才開始積極研究,最後在〇五年選擇了單Y方案,並且定名為港珠澳大橋。 大橋全長近五十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約三十六公里,包括六點七公里的海底隧道;在珠江口伶仃洋南北兩側,分別設有兩個離岸人工島,人工島間通過海底隧道予以連接。大橋初期計畫的起點是香港大嶼山散石灣,但最終方案改為在香港國際機場東部海面建築人工島以設立口岸,經過大澳以北海面並橫越珠江口,經過珠江口中心的海底隧道,最後抵達珠海及澳門口岸(珠澳口岸),分成兩端連接珠海拱北、澳門東方明珠。 資料顯示,三地政府〇九年達成的協議,港珠澳大橋主橋當年造價三百七十六億元人民幣,當中一百五十七億元由三方注資。 另外二百二十億元則透過借貸融資,在大橋落成後以營運所得收入分三十五年攤還。而一百五十七億元的注資金額中,香港出資六十七億五千萬元,即佔總額四成三,換算成港幣後,當年要向立法會申請九十億元撥款。 值得留意的是,本港當局去年曾經公布,因大橋主橋工程超支一百億元人民幣,未來要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支付本港需要承擔的金額。根據〇九年三地政府協議,如按同樣比例攤分計算,香港需要承擔的超支金額,可能達四十三億元人民幣,即逾五十億港元。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