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自殺委會報告 11建議救高危生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左)提中期報告及初步建議。

【星島日報報道】檢討學童自殺問題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昨向教育局提交中期報告,提出十一項建議,其中六項屬短期措施,以趕及應對新學年開始的自殺高危期,當中包括為期兩年的先導計畫,派兩名精神科資深護師,專責協助九所學校;設全港教師「守門人」訓練,辨識高風險學生。報告又分析過去三個學年學童自殺個案,當中兩成在生前確診患精神病,較其他地區逾八成自殺者患精神病,已知患精神病比率明顯偏低,希望新建議能及早介入有需要學生,加強精神健康服務。 因應年初接連有學童輕生,教育局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聯同轄下五個小組,合共召開十次會議後,完成十七頁的中期報告,臚列十一項建議。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學校一個多月後便開學,會於新學年推行六項建議,毋須待十月的最終報告。 委員會分析過去三個學年、三十四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歸納出四大危險因素,包括精神健康、適應困難(學習和家庭方面)、關係問題(朋輩和家庭方面)及情緒問題。參考國際及本地研究結果後,委員認同自殺並非由單一因素,而是各種危險因素相互影響,因此預防及介入工作是不可或缺。 委員會又發現,兩成自殺個案生前確診患精神病,如早期思覺失調、抑鬱症和焦慮症。而世界衛生組織○五年的數據顯示,逾八成自殺者患精神病。委員會認為,三十四宗個案中,已知患有精神病的比率偏低,故此應着力加強精神健康服務。 報告提出,由食物及衞生局、教育局、醫院管理局和社會福利署,合推為期兩年的校本精神健康服務先導計畫,調派兩名精神科資深護師定期到校,與教師、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共同提供諮詢、學生精神健康評估,及早介入有需要學生。首階段有九龍區八所中學、一所小學參與,檢視成效後,考慮計畫恒常化。 全港學校參與方面,報告建議學校的中一、中四生的銜接課程,不應側重學術範疇,可加入解難技巧、正面情緒的課題;進一步加強轉介,可由學校徵求家長同意轉介個案,及允許醫管局轉交報告予學校。推行「好心情@學校」,善用社交媒體、辦校內比賽,建立師生正面文化;學校亦可申請優質教育基金微型計畫,如費用少於十五萬元,可按簡化程序處理。 部分措施會在學期中陸續推行,包括為教師設「守門人」訓練,教導教師辨識、評估學生自殺行為的風險;並於在下學期推出改良的甄別工具,進一步識別和介入高危自殺學生。委員會主席葉兆輝表示,教育局安排的「守門人」訓練,會跟前線教育分享現實個案,「在半夜收到學生自殺的手機訊息,要如何應對?」葉指,部分學生負面情緒牽涉社會系統性問題,如考試、成績主導的學習風氣、青年流動性問題。報告另提及中、長期措施,建議學校定期檢視家課、考試政策;加強生涯規劃教育等。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