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歲男長期OT愛食即食麵 釀心臟病發須緊急「通波仔」 專科醫生拆解病發警號

心肌梗塞警示信號包括胸悶、出汗、胸痛不適。(Getty 相片)
心肌梗塞警示信號包括胸悶、出汗、胸痛不適。(Getty 相片)

香港心肌梗塞近年可能已有年輕化的趨勢,有年僅 26 歲的年輕男士不煙不酒,但工作經常加班,吃即食麵及零食,最後出現急性胸痛求醫,始揭發患上心肌梗塞, 需緊急入院並進行「通波仔」手術。專科醫生指,若有缺血心臟病家族史和吸煙習慣,當發現出現胸悶及出汗,痛楚擴散至下巴或肩膀,應立即前往急症室求醫,千萬不要輕視。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賀及急症科專科醫生黃俊賢共同接受《Yahoo 新聞》專訪,稱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阻塞,令氧氣及養份無法輸送到心肌細胞,導致心臟組織受損壞死。一般來說,阻塞是由冠狀動脈的斑塊積聚引起,當這些粥樣斑塊破裂便形成血塊,可堵塞冠狀動脈影響血液流動,引起心臟病發,屬最常見情況;其他情況包括由於血氣供輸失調導致的二型心臟病,例如敗血症。

年輕心臟病發率 1.8% 男性居多

在香港,急性心肌梗塞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2021 年有 1,417 相關死亡病例,62% 發生在男性身上;44 歲及以下死者佔 1.8%,男性佔多。

兩位醫生分享一宗求醫個案,一名年僅 26 歲的年輕男士從不吸煙及飲酒,但家族中有高血脂症及缺血性心臟病史。男子從事辦公室工作,時常加班至深夜,平時進食很多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即食麵及零食。

病人 2020 年出現急性胸痛,痛楚擴至背部,於是求醫,檢查出患有心肌梗塞,並有心源性休克及心室性心搏過速。造影檢查發現其右冠狀動脈有血栓阻塞,需緊急進行「通波仔」手術。

幸好科技進步,術中使用新型機器抽去血管中的血栓,成功快速回復血流,而且透過血管內壁超聲波檢查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發現其右冠動脈有動脈瘤,並有輕量殘留血栓,懷疑是心肌梗塞主因,而不是常見的斑塊破裂,因此確認不用植入支架。

心肌梗塞的病楚可能會延伸至手臂、頸部、下巴、肩膀或背部,並可能有頭暈和呼吸急促,就應從速到急症室求醫。(Getty 相片)
心肌梗塞的病楚可能會延伸至手臂、頸部、下巴、肩膀或背部,並可能有頭暈和呼吸急促,就應從速到急症室求醫。(Getty 相片)

胸悶出汗是警號

病人術後康復良好,心臟射血功能回復正常,在藥物治療下,壞膽固醇水平亦大幅降低,可以重新投入工作。心肌梗塞要把握黃金拯救時間,若未及時急救,嚴重有機會猝死。

兩位醫生指,心肌梗塞警示信號包括胸悶、出汗、胸痛不適,痛楚延伸至手臂、頸部、下巴、肩膀或背部,並可能有頭暈和呼吸急促,就應從速到急症室求醫。

當到達急症室後,醫生一般會為病人盡快進行心電圖檢查,並穩定病人的血壓、心率及含氧量等維生指數。醫生亦為會病人進行基本 X 光及抽血檢查,有需要會處方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若心電圖顯示有懷疑急性心肌梗塞,急症室醫生會與心臟科醫生會診商討病人是否適合進行「通波仔」手術。若短時間內「通波仔」不可行,會考慮使用藥物溶解血栓。

心臟病患者可否做運動?

不少人疑惑究竟心臟有事應否繼續做運動,兩位醫生指,習慣性體力活動或恆常運動可降低致命性及非致命性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但太過劇烈的運動則有機會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及猝死風險,患者宜諮詢相關醫生意見,評估自身風險。

除了家族病史,年輕人患上心肌梗塞的成因大多可以預防,成因包括吸煙、不良飲食、高血壓、糖尿病等;與長者相比,年輕患者較少有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存活率相對較高。

當覺得生活或工作有壓力,要適時給自己休息時間,例如進行悠閒戶外活動、聽音樂或閱讀,保持心境開朗,簡單而言就是十六字口訣:「飲食有節,動靜有度,心神有和,作息有常。」

急症科專科醫生黃俊賢
急症科專科醫生黃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