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論壇學者警告 建人工島須防風災

■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右一)指出,本港仍未有足夠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影響,政府及市民要居安思危。左二是學者劉雅章,右二是「海燕」倖存者John Leonard Chan。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極端天氣愈趨頻繁,五年前超強颱風「海燕」重創菲律賓,造成最少六千人死亡,一千人失蹤。黃金時代基金會昨舉行氣候論壇,有關注全球暖化的學者指出,低窪地區的水位不斷上升,颱風來襲時容易造成水浸,認為本港如果要發展人工島,在規劃階段必須考慮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 超強颱風「海燕」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吹襲菲律賓塔克洛班,倖存者John Leonard Chan表示,一生也不會忘記這個日子。他憶述,當天早上六時,強風來襲弄醒他媽媽,整家人立刻走上屋頂暫避。隨後洪水湧入房屋,他眼見鄰居留在家中被洪流吞噬,感覺災難當前,人類顯得軟弱無力。他更感到天氣變化莫測,數小時內經歷了強風襲擊、洪水席捲,及後天朗氣清,再有強風吹襲,感到極端天氣十分可怕,故災難後立志當上氣候保育推動者,現時亦有推廣環保教育工作。 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指出,菲律賓面向太平洋,水溫較暖和,容易造成強颱風,香港則沒有類似情況,強颱風侵襲機會較低,但來襲時認為本港仍然未有足夠準備應對,本港仍然要居安思危。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建議,在大嶼山興建二千二百公頃的人工島,供七十萬至一百一十萬市民住用。中大AXA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劉雅章指出,全球暖化會導致冰川融化,海水水位持續上升;加上颱風季節,遇上風暴潮有機會出現水淹。他說,若果人工島平台的高度不足,或容易引致低地水浸。他以最近遭颱風「飛燕」吹襲的日本關西機場人工島為例,不止出現水浸,如果遇上超級颱風,人工島或會陸沉,故未來基建的平台高度十分重要,而且會加重發展成本。 劉雅章續稱,香港是「天然冷氣機」,有海風協助調節溫度,但如果規模龐大的人工島有密集樓宇,改變海風方向造成屏風效應,認為建設人工島在基建設計要有多重考慮,包括污染、風向、水浸等影響。 黃金時代基金會及「350香港」舉辦黃金氣候保育大使計畫,昨日舉行開學典禮,早前招募三十六名四十五歲或以上人士參與,將修讀七個同氣候有關的課堂,再將氣候變化及保育訊息向社區傳播。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