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改變的掙扎

<span id=schemaorg><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9009683_784 class=yom-figure yom-fig-middle style=width: 410px;><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9009683_790 class=legend>圖片:Getty Images</span></span></span>
圖片:Getty Images

筆者對足球的認識相當業餘,但2006年的夏季,我首次踏足柏林,卻有幸經歷了一次世盃「奇遇」。

當日參加完德國國會大廈的導賞,已時近黃昏。踏出大樓,卻聽見本來寧靜的街道遠處,隱約傳來喧鬧的人聲。我循聲音的來源走去,心想應該會更容易找到最近的U-Bahn(地鐵)站,誰知當我終於見到人群的時候,已來不及反應,因為來人已把我緊緊抱著!

腦海空白了幾十秒,終於反應過來,看到她原來是一位身穿德國球衣、面繪油彩和國旗的中年女士。她以完全聽不懂的德語歡呼一輪,還跟我“Give me five”之後,簇擁着同行朋友離開。我帶笑望著不斷逆着絡繹於途的球迷前行,幾乎每隔十米就有一位興奮的球迷跟我擁抱或擊掌示好,有男有女,有長有幼,雖然有點不自然,但看到他們這麼興奮,也就不好意思(當然也來不及)回絕了。到達U-Bahn站的時候,我大概已擁抱過好幾十個球迷。

事後我才知道,2006年的世界盃對德國隊是極具意義的一年。傳統上,德國是防守型球隊,但經過新任教練、1990年世盃冠軍隊前鋒奇連士文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脫胎換骨成為進攻型的球隊。結果德國隊在該年世盃表現出眾,最後獲得季軍,贏盡讚賞。而我在國會大廈外的黃昏,碰巧就是德國在八強擊敗勁旅阿根廷的完場時間。

但這趟變革委實不易,不但要頂住球隊年青化大換班的爭議,也要抵受國內足球名宿如碧根鮑華的猛烈批評,不論球隊本身,還是球迷,壓力不可謂不小。難怪八強賽使球迷這麼興奮,因為這不只是一時的勝利,還印證球隊一往無前、近乎孤注一擲求變的選擇──是正確的。

不過,變革失敗的例子同樣不少。2001年,英國皇家郵政Royal Mail花費150萬英磅易名為Consignia,也換上風格完全不同的機構標誌,希望看來更年輕和更有活力,結果劣評如潮,後來更要再花100萬英磅將之打回原型。果汁品牌Tropicana換了產品包裝,不但被狠批難看,其「面目全非」還使不少消費者完全認不出來!

變與不變之間,是永恆的掙扎;如何堅守核心價值,又能與時並進?這不單是機構的經營哲學,也是社會不時所需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