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春季「濕症」

三月至五月是香港的春季,這季節煙雨連綿,薄霧繚繞,溫度高低多變,不僅衣服晾不乾,就連身體也變得困倦乏力,整天哈欠連連,口中發黏,食慾不好,甚至關節酸痛,大便不成形黏滯等等,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濕症」,另外,感冒、皮膚濕疹、腹瀉等疾病也容易在春季發生。

春天是自然界陽氣生髮、萬物復蘇的季節,《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記載,春季調攝藥物一般宜採用益氣升發,養陰柔肝、疏泄條達的藥物,如:五指毛桃、黃芪、人參、枸杞、山藥等。還可以選用一些既是藥物也是食物的中藥,如春砂仁、韭葉、蔥、生薑、大蒜等。在飲食方面盡量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可以適當進食些帶甜味的食物補益脾氣。

中醫除中藥及飲食方面調理身體外,針刺穴位以及配合穴位艾灸在祛濕、補益陽氣等方面有很好功效,特別適合犯「春困」以及在春季容易發作疾病的人士。這些穴位每日作簡單的按摩(建議順時針方向20次,逆時針方向20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這些穴位有:
太阳穴:位於人體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長線上方。具有提升陽氣、醒腦的作用。
大椎穴:位於人體第七頸椎棘突(頸椎高骨)下凹處,具有益氣升陽的作用。
關元穴:位於人體肚臍下3寸,有強壯作用,是保健的重要穴位。
中脘穴:位於人體腹部正中線,肚臍上五個手指寬度。為健運脾胃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穴:位於人體膝蓋下3寸,脛骨向外約一拇指寬度處,為補益脾氣的重要穴位。
豐隆穴:位於人體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為祛濕化痰較好的穴位。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為補腎陽重要要穴位。

此外,中醫還有拔罐、刮痧、推拿等其他方法治療春季「濕症」,臨床醫師會根據病人體質及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一級講師李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