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哀傷

小悠今年十三歲,讀中二,她是家中獨女,跟父母關係一般。爸爸長時間工作,很夜才回家,對她比較冷淡;媽媽做兼職,一向對她無微不至,管接管送。六個多月前,媽媽因身體不適入院治療,小悠最初幾次探望她,覺得她跟平時並無異樣,不太清楚她患了甚麼病。可是從此以後,小悠都要乘公共交通工具上學,並承擔處理各種家務的責任,包括煮食和購買日用品等,而功課卻越來越繁重,她覺得吃不消,也覺得很憤怒,覺得媽媽為一點小意思如疲累就入院,亦開始很少去看媽媽。爸爸放工後總是很疲累,又常對她呼呼喝喝,令她覺得很難受。

數星期前,小悠突然要到醫院,因媽媽要見她最後一面。她看見媽媽皮黃骨瘦的病容,嚇了一跳,又覺得很陌生,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去世後,她沒有跟任何人提及,只覺得不知所措,亦不知如何表達。一方面覺得被媽媽遺棄,另一方面卻很掛念她。她後來想找人訴心事,卻苦無對象。最後,有同學知道後,鼓勵她見學校社工。

通常孩子十一歲後,開始對死亡有清晰的概念,明白死亡是永久的,但會拒絕相信死亡的發生,悲痛的表現包括逃避集體活動、做出比實際年齡小或不恰當的行為等。他們也可能跟成人一樣,在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的哀傷表現——先是否認事實,繼而抗議及感到憤怒,然後憂傷,到最後接受事實。

小悠最初否認媽媽已離世的事實,覺得及希望醫院裏的媽媽是另一個人,對於媽媽不告訴她有重病,覺得十分憤怒,而且爸爸亦一同隱瞞她,她亦抗議為甚麼上天要取去她的媽媽。她感覺抑鬱,因為她不可能再見世界上最愛她、跟她最親近的媽媽,一時之間很難接受事實。幸好她可以將這些複雜的情緒跟社工訴說出來。社工鼓勵她重溫媽媽跟她從小到大的舊相,慰藉她的思念,亦容許她表達對媽媽的不同感受,用書信的形式告訴她在天堂的媽媽。最後,小悠可以慢慢過渡哀傷的不同階段,一般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如果過程中情緒持續低落、有自殺念頭,或影響到正常生活,就要轉介看精神科醫生了。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

原文刊載於Yahoo專欄http://hk.news.yahoo.com/blogs/ps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