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報導毋須以身犯險?

優質報導毋須以身犯險?
優質報導毋須以身犯險?

各位 Yahoo! 的讀者好,第一次在這個平台寫專欄,多多指教。有留意我其他專欄的讀可能發現,我近來的文章都比較多元化,不再集中於評論時政。主要是因為我現在的角色不再是新聞工作者,每日接收的都是二手資訊,就二手資訊再加以發揮,難免有錯漏,亦容易被誤導,所以很多時候我寧願「少寫」,也不願「寫錯」。

Yahoo! 的編輯給我一道難題,要求我每星期寫一篇傳媒生態評論,原本我頗為難,因為可以寫的有限,我就盡力吧!我記得我入行時,電視台的攝影師前輩自豪地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視台新聞部的黃金期。每逢天災人禍,不論是否涉及香港事務,新聞部都會派他們到外地採訪,連CNNBBC的記者,都知道香港有個TVB。作為新聞部的一員,感覺和國際媒體平起平坐,除了一種身份認同外,更加顯示傳媒高層有一種國際視野,努力將這種視野帶給觀眾。

到我做記者的一代,見證香港新聞界的衰落。經濟不景導致傳媒裁員、大幅度節流,國際性的採訪不用說,就連在東南亞和內地的新聞事件,做預算決定派人出訪時,天字第一號問題是:「關香港人甚麼事?」現在的人說香港新一代欠缺國際視野,我覺得傳媒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某老總說,港媒到南韓採訪新沙士、到長江追訪客輪沉沒是在製造「垃圾資訊」;以身犯險是另有所圖。除了「離地」,我更覺得這是為他們沒有預算,沒有派員採訪開脫。坐在冷氣房,如何得出分析和有根據的論證?正如我前面所說,記者應該有一種自覺,二手資訊不能濫用,沒有親眼目睹不應盡信,這是新聞系入門的ABC。不過,財經評論員當然是睇數多過睇新聞專業性,難怪。

又有說,以身犯險是為了吸引讀者,是因為「市場化」。其實,在這個靠邊站就有利可圖的社會,「不添煩添亂」似乎才是最附合「市場化」的聰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