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持續24 年 你能忍受嗎?

 © WWF-Hong Kong
© WWF-Hong Kong

如果有人持續破壞你的家園20多年,你能忍受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幸的是,香港的自然環境正受到持續的生態破壞影響,長達24年的破壞,造成很多難以修復的結果。

最近,熊貓會就內后海灣一帶高生態價值魚塘的破壞問題進行研究,研究範圍為19922015年間,發生在內后海灣「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包括「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私人土地的435個違規發展個案。內后海灣的濕地生境是每年數以萬計的遷徙水鳥越冬時的「落腳點」,早在1995年已被《拉姆薩爾公約》認定為國際重要濕地,與及城規會所劃定「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所保護,但生態破壞卻從未停止。

據本會分析,非法填塘佔該區整體違規發展數字的百分之20 (佔地85公頃)。在不足百分之5的非法填塘個案中,政府需花逾8年時間處理,當中僅三成被要求恢復魚塘原狀。執法拖延時間愈長,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愈大,恢復生境原狀的難度愈高。

現時,相關罪行的首次經定罪可處罰港幣50萬元,唯只有百分之14的填塘個案被罰款,平均罰款則約61千多元,相比於首次可處罰50萬元,罰款金額仍是寬鬆。眾多個案中,以落馬洲惇裕路帶最為嚴重,共涉及14違規發展個案,包括10宗填塘發展,合共22公頃土地受影響。雖然該處位於「濕地保育區」,發展須達致零濕地損失,但資料顯示該處17年來多次發生填塘活動以作泊車及其他用途,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我們懷疑,政府在1998年當首宗違規填塘發展開始時由於並無要求破壞者恢復魚塘原狀,助長了其它違規發展發生,導致非法破壞濕地問題在該處一帶持續及惡化。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本港其中一個富生物多樣性的寶地,孕育著很多珍貴物種。倘若我們縱容生態破壞繼續下去,後果將會很嚴重。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 (環境保護) 劉惠寧所言:「眾多生態破壞行為降低整個后海灣濕地的生態價值及完整性,而當地是全球百分之10瀕危候鳥黑臉琵鷺的越冬地。」熊貓會促請當局加強有效執法,加重罰則,要求被破壞的魚塘恢復原狀,建立全港鄉郊基線資料庫,並建立更開放違例個案檔案資料平台供市民查閱。

內后海灣違例發展概况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