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豈止養魚?

Photo credit: ©WWF-Hong Kong
Photo credit: ©WWF-Hong Kong

有留意熊貓會動向的朋友應該知道,近日我們正在跟進高鐵米埔段工程因地底鑽挖時過度加壓致泥漿溢出,污染担竿洲一帶具高生態價值的魚塘及蘆葦叢的事件。雖然我們未有發現泥漿污水流入米埔自然保護區範圍,但担竿洲魚塘一帶生態已遭損害。

生活在大城市,日常飲食包括鮮魚也能輕易在超級市場購得,你可能對「魚塘」認識不深,甚至覺得它和自己沒有切身關係。其實,魚塘對本地社區及野生動物皆有著緊密聯系。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新界西北后海灣沿岸一帶已有飼養魚業。現時,后海灣魚塘佔地約800公頃,主要以混養方法運作;同時養殖草食性及雜食性的魚種,當中包括烏頭、草鯇和大頭鯇等等,作供應本地市場用。然而,大陸養魚業競爭激烈,本港很多養魚戶因利潤下降放棄養殖,加上個别漁戶年事已高,又絕少年青人願意接棒,養魚戶由高峰期500戶下跌至300戶。現約有一半魚塘己被收購作其它用途,如樓宇建設。雖然,現時發展商擁有的魚塘多位於「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地帶並受到法制保護,但它們仍然面對一定發展威脋。

由社會經濟發展,養魚戶引退以至魚塘被荒廢,變化所衍生的協同效應對我們和自然生態環境都有莫大影響。本地魚塘除了為現約300戶的漁民提供生計,亦可充當天然海綿,吸收過剩雨水,防止洪水氾濫。同時,魚塘更是本港文化遺產,養魚戶在海中收集烏頭魚苗後在較淡水的魚塘中飼養,正是已沿用超過半世紀的傳統作業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冬季,放乾的魚塘可吸引數以百計水鳥前來淺水位置,捕食沒有經濟價值的雜魚,如「食蚊魚」和「長臂蝦」等,大家熟悉的黑臉琵鷺亦是魚塘常見「食客」。至於空曠的泥面,亦能吸引只有5吋長的涉禽鳥類,以至大形水鳥。

2006年,我們試行「綠魚兒計劃,藉以協助后海灣一帶養魚戶以傳統方式管理塘魚養殖,並幫助他們將魚獲推出市面售賣,讓市民有機會品嚐本地鮮魚,計劃成績雖然不俗,但現今已懸空。我們冀盼養魚戶能繼續飼養元朗烏頭等本地魚,旣可自力更生,更能以生態友善的方法管理魚塘,惠及周邊環境及野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