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潔晧:創傷無法封藏,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藝術家陳潔晧:創傷無法封藏,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若是一個三歲的小孩說他被性侵了,你會相信嗎?

閱讀陳潔晧的文字,看他描寫自己當年被奶媽一家四口當做性玩具,幼小的他雖不懂自己遭遇到什麼樣的對待,卻本能地感到恐懼與無助。他哭鬧過、逃過,甚至躲進同一條街的親戚家頂樓,跟父母反抗說不要回奶媽家,卻總是被忽略和無視。

在終於逃離那塊骯髒之地後,他迫切渴望可以不再害怕,並得到父母的愛護與關懷,但一遍又一遍的忽視,使他感覺到自己是多餘的,他的傷從來不被家人接納。於是,他只能將創傷封藏在心中的角落,即使惡夢不斷地干擾著他,也要逼迫大腦相信,自己是完好無缺的。

我們在人煙稀少的午後開始訪談,陳潔晧的語調一直維持著輕淡與平靜,讓我一度錯誤地相信,這份創傷已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遠離…。

這孩子,被我封藏了三十年

「封藏是個概念,我們都希望事情發生後能讓它過去,但隨著經歷事情的差距,這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是容易的事。」陳潔晧說,創傷是一種強迫的形式,超越人所能掌握的範圍,威脅我們的心志。「它是強制的記憶,就算忘記了,腦部還是不斷地運作,從其他地方彰顯它的影響。」

幼時受虐的奶媽家就在基隆,陰冷多雨的天氣成了潛意識的夢魘,總是讓陳潔晧陷入莫名的憂鬱與恍惚,卻苦尋不到原因。一直到塵封在角落的記憶盒子被打開後,那年僅三歲,無助又痛苦的小孩,才終於跟「長大」的自己面對面。

受傷的小孩不僅帶回可怕的回憶,那些無人回應的恐懼與孤單也紛紛回籠──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會還是沒有人相信我?無數的念頭在腦中盤旋,但這次他決定勇敢面對。

「創傷不會因為遺忘而消失,唯有承接傷害,學著理解它,與它和平共處,才能進入復原的歷程。」不是將創傷從記憶中封藏,而是對自我的重新接納,因為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陳潔晧相信,如果要讓內心這個歷經嚴重痛苦與悲傷的孩子相信。這世界還是有溫暖與愛的話,就必須學著再當一次小孩,把當年那些無法說出口的話,公開給全世界知道。

公開,是與內心小孩的承諾

「在公開之前,我也曾想像、害怕,聽到這故事的人會怎麼看我。」所幸,最先公開的臉書好友群,給予許多正面的鼓勵和回應。以致於當媒體報導,許多迴響不斷蜂擁而至時,他已經建立好看見負面回應的心理準備。「我必須適應這些負面評論,這些事會一直跟著我。我知道不公開就不會有這些困擾,但是內心的呼喚與期許,讓我甘願承受這些壓力。」

公開不是求救,而是內心的三歲小孩與自己的承諾,讓與事情無關的旁觀者們,都能夠見證這份傷害。「不是只有自己知道這件事,我想要別人聽到我的聲音,看見我所發生的事情,並感受到我當下的痛苦與無助。」他冀望透過公開自己身為受害者的故事,請求社會不要站在中立的立場,因為當社會沉默的時候,就等於默許加害者的傷害。

「大人們為了所謂的『和諧』,選擇忽視我的情緒感受。」明明和親戚住在同一條巷子,明明總是哭喊著不要回奶媽家,明明到了小學一年級還是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無法溶入群體…。重新感受創傷讓陳潔晧感受到,不是只有加害者在欺負他,身遭所有人都是沉默的共犯。現在的公開,除了是對當年大人們看見問題卻選擇忽視的質問外,更是期待看見他故事的人,可以發現這些創傷並不是特例,而是時時刻刻在周圍發生著。

「不是每個受創的人都可以說清楚細節,他們可能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對創傷的回憶更為片段,受到的威脅也更多。」陳潔晧坦言,自己比別人幸運的是,他還能把受創過程描述得十分完整。若我們不能從個案中學習和思考,那麼這個社會制度和結構,將不會有反省的可能。

不斷地召回與感受

藉由公開描述自己的創傷,陳潔晧重新梳理並體驗內心小孩的痛苦,將它溶入自己生命裡。他形容一般人的記憶像方糖,會溶化、統合進生命之流中;可是創傷就像鑽石,獨立在整個時間與空間裡,即使能感受情感的存在,卻會因為受限在受傷的時空當中,而無法真實理解和感受。

「我們就像是一張紙,將兩個不同時間的感受與感知結合在一起,需要有人在身邊,藉由反應來提醒我們覺察,協助抽離過去的情緒,不被過往的創傷所控制。」因為被「加害者」孤立,陳潔晧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資訊,無法理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只覺得自己怪怪的,卻說不出具體的原因,只能依靠類似情境的召回,發現還有哪些部分的創傷沒有被自己所接納。

陳潔晧說,對受害者而言,在創傷發生之後,內部原有的連結常常被撕裂,他們身處在清楚明白的傷害中,卻因為加害者的混淆是非,造成旁觀者對受害者有強烈的猶豫感,進而保持沉默,使得創傷擴大。「我們只能嘗試承擔傷害,將情緒從發生事情的群體中抽離出來,但也代表著自己被群體所放逐。」

近期的輔大性侵事件,不斷將陳潔晧的創傷記憶再度召回。他坦承,一開始情緒真的非常難以抽離,感覺有個巨大的黑洞不斷把自己吸進去,被創傷控制著,「我們要包容自己的感覺,提醒自己已經不在處於當下的時空環境,要求自己回到現在的感覺。」不僅專注於現在的感覺,更需理解過去的痛楚,學會帶著創傷往前進,將創傷與生命同步。

這是一條很漫長的修復之路,陳潔晧一直在努力著。他相信,當內心小孩停止的時間開始轉動的時候,終有一天,會跨越創傷為他所設下的門檻。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