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蠔灣欣澳填海最快上馬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府早前就維港以外填海鎖定五個近岸選址後,今起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據了解,當局計畫向公眾闡釋,本港每年需要約三百公頃用地,始能滿足建屋目標,有逼切性需要在維港以外「造地」二千至三千公頃,提供相當於一百至一百五十個維園的用地。消息指,曾納入大嶼山規劃研究範圍的小蠔灣及欣澳,有機會最快上馬。 特首梁振英在一月《施政報告》中公布的五個近岸填海選址,能合共提供六百公頃土地。據了解,當局希望透過第二階段諮詢,了解市民對不同選址的關注,之後就每個選址定出填海範圍,再仔細研究每幅用地的實際用途。政府消息人士指出,初步挑選的龍鼓灘、小蠔灣及欣澳選址,均是位處本港西域水域,是由於近年投入的不少基建投資也是位處本港西面,希望未來可以發揮有關設施的優勢。 消息指,五個選址之中,以龍鼓灘可以填出最多土地,新增用地可以超過二百公頃,但當局初步評估後,留意到選址南面的踏石角發電廠,或會為新闢土地帶來空氣污染問題,但由發電廠的煙囪較高,認為只要限制未來落成樓宇的高度,仍然可以用作發展住宅、甚至興建大學之用。 當局又評估,同樣位於大嶼山的小蠔灣及欣澳選址,最大優勢是能夠為鄰近社區如東涌,帶來就業機會,加上早年均曾納入大嶼山概念的規劃研究,規劃上已「先走」一步,估計是最快可以動工的兩個填海選址。 不過,由於欣澳位處飛行航道,受噪音影響,當局估計日後在該處發展住宅機會極微,但可用來提供商業或娛樂設施。 預計在城門河口「凹位」進行填海的馬料水,則估計可填出三十至六十公頃土地。消息人士指,這是市區內難得的填海選址,估計在結合沙田污水廠搬遷入岩洞後所騰出的二十八公頃用地,能合共提供七十至八十公頃用地,有潛力打造一個較具規模的新社區。至於青衣西南的選址,據知當局認為須有待十號貨櫃碼頭的可行性報告完成後,才能確定其實際用途,因此預計不可能短期內上馬。 消息人士透露,根據政府為公屋、居屋和私樓所定下的建屋目標,本港未來每年需要供應四萬五千個單位;按照已發展地區評估,每年需要一百公頃用地興建有關單位,另要二百公頃土地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即每年實際需要三百公頃新增土地。他坦言:「五幅近岸填海用地所供應的土地,其實只能應付相當於兩年的需求,你可以看到問題的逼切性。」他透露,本港正在研究開發土地約有三千公頃,估計未來十年尚欠二千至三千公頃土地,需要透過填海來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