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重顛覆 考策展人功力

當代藝術重顛覆 考策展人功力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希克藏品被指不乏敏感之作,不少照片都記錄了中國當代行為藝術家的大膽行為,例如馬六明裸體到長城走動、朱昱「食人」,以及陳羚羊以女性月經為題拍攝的《十二花月》等。有視覺藝術學者指,當代藝術的精髓在於挑戰經典藝術,「顛覆性非常重要」,觀眾接觸作品時需要思考作者背後動機,而非停留作品表面影像,期望M+日後通過更多公眾教育,協助認識港人當代藝術。 思考作者背後動機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丁穎茵指出,相對於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家往往希望通過作品刺激觀眾思考一些重要文化議題,或是藝術內在形式,「觀眾應該着眼作品為甚麼是這個模樣,而不是作品是甚麼模樣」。她以朱昱的《食人》為例,「有人控訴作者太過殘忍,事實上其動機就是以比喻形式,點出社會上時刻都在發生這種事情。」 丁穎茵又指,康文署博物館過去也有舉辦當代藝術展覽,不過比例似乎不及如中國古典及歷史繪畫等傳統藝術,這正是M+與現有博物館的一種互補,但就認為M+日後展示有關展品時,需要多做公眾教育工作,「導賞及小冊子當然是必需的,同時更廣闊地看,是要思考如何協助市民建立對當代藝術的正確認識。」 須考慮觀眾接受能力 本身是資深策展人的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指,針對當代藝術,解釋過程絕對重要,「這取決於策展人的思考及安排,需要考慮目標觀眾的接受能力,以及作品與本土文化的互動等等,有些人比較大膽,勇於挑戰觀眾觀看世界的既有方法,有些人則比較保守,現階段較難評論。」 另外,由於M+尚未落成,希克藏品現暫存於瑞士倉庫,西九管理局正與各地博物館建立合作關係,希望通過藏品暫借及數碼技術等方式,讓市民盡早接觸該批藏品,同時管理局亦會考慮將部分藏品運到香港作公開展覽。記者 余展豪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