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線》出書 6 個你不能不知的故事|Yahoo

《法庭線》出書 6 個你不能不知的故事|Yahoo
《法庭線》出書 6 個你不能不知的故事|Yahoo

記者:鄭美姿

攝影記者:Nasha Chan

【Yahoo 新聞報道】

2021 年 6 月,《蘋果日報》停運,老闆及五名高層人士被捕,至今仍在獄中。2021 年 12 月尾,《立場新聞》停運,兩名高層被捕,案件仍未審結。2022 年 1 月,《眾新聞》停運。香港傳媒捲入從未見過的風暴當中,記者失去報道的平台,很多人被迫離開,仍有人堅持留下。

2022 年春天,兩名忽然踏空的記者,兩名本身並不相熟的記者,兩名堅持初衷的記者,在戰兢和忐忑下,成立了專門報道法庭新聞的網媒《法庭線》,現有 9 名全職記者。創辦人陳婉婷(Cat)和陳信熙說,一直以來,他們連訪問都不太敢做,因為時勢至此,高調似乎寓意危險,但低調卻又難以達到收支平衡。開始時他們不敢作長遠計劃,兩年過去,「我們仍然不敢想得太遠,因為傳媒仍然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狀態。」

他們只能短視,但短視意味着「有什麼就快點做」。他們說,願意繼續砌這副不知道全貌的砌圖,「慢慢砌,逐塊砌,就一齊看看最後會變成什麼。」以下這幅砌圖,來自《法庭線》剛剛推出的新書,在書展舉行的第二天早上,我已收到他們的短訊:「估唔到幾乎冇貨了!我們即時加印,但要七月尾至印好啊!」

如此的年代,被下架的書很多,卻竟然出現要加印的「法律書」!書展彷彿有好多書,書展其實只得很少書;香港人可能不愛閱讀,但香港人其實很愛香港,在沙漠裏一起捉住了文字的尾巴,讓香港的故事以另一種方式流傳。

1. 睇下你個貓樣

墨綠色的布質封面上,是一隻拿住天秤和劍,雙眼給蒙上了的尊貴貓咪,但血統品種不詳。按書述,古埃及是歷史上第一個最早建立完善法律體系的「文明之城」,包括設立上下層級的法院、由法老委任司法人員等,而法律被視為解決爭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審訊過程會被詳盡記錄。同一時間,古埃及還有一條不可褻瀆的律例,就是該土地上的任何貓咪皆被禁止帶離國土,任何人謀殺或誤殺了貓,一律判處死刑。原因是貓在古埃及,有着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昔日被時代選中的貓咪,去到現代,也被這本新書選中為封面的主角,碰巧名字又叫 Cat(Catherine)的法庭線創辦人靦腆地說:「我們怕讀者覺得法律書會悶,所以加了很多貓貓元素,想有些賣點。」貓的出現早於兩年前,當法庭線推出「香港法律 101」這個專欄的時候,「貓是自己很自然就出現的,哈哈哈,我們曾經因為欠缺貓的相來做改圖,出了帖文向讀者徵召貓照片,然後貓相就如雪片飛來。」

誰會想到泰美斯(Themis)女神,會變成一隻貓貓?
誰會想到泰美斯(Themis)女神,會變成一隻貓貓?
Cat坦言,出書要「計掂條數」,印得多書的成本平一點,但他們不夠地方儲存,難道另租迷你倉?印好了又要找人引薦在書局上架,長路漫漫。
Cat坦言,出書要「計掂條數」,印得多書的成本平一點,但他們不夠地方儲存,難道另租迷你倉?印好了又要找人引薦在書局上架,長路漫漫。

2. 名字的故事

Cat 突然收細了聲線,怯怯地問:「這個名⋯⋯ 會唔會悶親你?你知唔知⋯⋯ 這個書名是咩意思?」我衝口而出:「我自動把書名過濾了,只看到法律 101 幾個字⋯⋯」

書的全名是《公民司法認知 – 由起訴到審訊的香港法律 101》,名字果然很長,背後果然有故事。話說當日要為新書取名字,他們拋出來很多叫人忍俊不禁的標題黨書名,諸如:「不看就後悔的法律書」、「101 個你一定要知的法律真相」⋯⋯ 不過這些都是講笑的,Cat 心裏一早有了想法,「我想要司法認知這四個字。」她解釋,司法認知本身是一個法律概念,舉例不少社運案件審訊時,有時會這樣如此一幕,就是控方在庭上請求法官運用他的「司法認知」,去了解 2019 年的社會背景。「意思是一些不須運用證據,都沒有爭議的事實。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法官的 knowledge,可以用來作為一單案件的推論。」

既然法官有他的司法認知,Cat 希望一般大眾巿民,也能擁有屬於公民的司法認知,這甚至關乎當日他們成立法庭線的初衷。「我們希望大眾對一單案件是否罪成,不是只憑一個感覺去下定論;不少人常說法治已死,但作出判斷之前,我們也想大家先真正了解香港的法律制度,這也是作為法庭新聞媒體的責任。」

本來說得鏗鏘有聲的她,又再次把聲音收得好細好細:「Anyway⋯⋯ 我純粹講吓,我知道個名好悶,我估很多人都會說,咩呀講乜呀你。」

Cat 表示,一早就構思書名要有「司法認知」四字。
Cat 表示,一早就構思書名要有「司法認知」四字。

3. 選擇「清醒」的讀者

如此陌生的香港,如此叫人消沉的時勢,香港竟然冒出了兩個由記者一手一腳搭建、專門報道法庭新聞的媒體,除了法庭線外,還有《庭刊》。究竟有什麼人是法庭新聞的讀者?Cat 回憶過去跟讀者的接觸,「我們曾出過帖文,問讀者想了解什麼法律概念。」結果是,在帖文底下的留言很少,但直接投遞(PM)信箱的人很多,他們會問究竟什麼是 9P,87A 又是什麼。也有一些人誤會了他們是「免費法律諮詢」,會求問自身遇上的法律疑難,「這些我們就不敢也不能回答啦。」

法庭線另一位創辦人陳信熙記得,曾有一位用簡體字書寫的讀者,給他們寄來電郵,「他介紹自己是廣州人,追讀我們的 47 人案和黎智英案的報道。」廣州讀者提出十分仔細的問題,諸如中段陳詞是屬於整個刑事檢控程序的什麼部份?信熙說:「如果之前我們註釋過的,就會把連結發給讀者,感覺他們都很好學。」

在混亂的時勢,原來仍有很多選擇清醒的人。Cat 又說到,去年招收實習生時,有兩個念法律系的同學前來面試,「當時他們曾說,會看我們的法律 101 專欄來溫書,覺得很有用!」每一位讀者表達過的每一句話,對他們來說都是莫大的支持和共鳴,也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陳信熙說,曾經有來自內地《法庭線》的讀者,就着本港的司法程序向他們仔細詢問。
陳信熙說,曾經有來自內地《法庭線》的讀者,就着本港的司法程序向他們仔細詢問。

4. 不用催稿的律師

這本書有部份是由記者撰寫的文章,但更大部份是來自「好有 heart」年輕律師團隊的手筆,Cat 尷尬地說:「仲要稿費係極度極度微薄。」開始時他們也經歷了一個互相磨合的過程,「對律師來說,這些內容是讀 Law 一年級就要學懂的,但若你要解釋給一個普通巿民聽,其實並不容易。」

律師寫文跟記者寫文有何不同?Cat 說,律師傾向將每個 point 和案例寫得很仔細,「好像上庭抗辯一樣,但巿民未必消化到。」不過很快他們就配合到彼此的節奏,團隊律師民事案和刑事案經驗各半,因此題材上又可互相補足。Cat 笑言,建立了默契之後,律師們寫稿交稿也十分自動波,毋須催稿,實為編輯一大樂事。

5. 一個也不能少的膠袋

這本書拿上手時,切記不要輕視那個薄薄的膠袋。事緣書本送到辦公室後,他們才赫然發現尊貴的布質封面,一旦磕磕碰碰,便很容易缺損,非常心痛。信熙立即找到深水埗幾間店舖的地址,再由 Cat 任重道遠前去購買膠袋入書!「我在深水埗行了兩間舖,才找到適合這本書的尺寸的膠袋!不能太大,太細的話,入書時又會撐爆!」

最後每一本書都經由他們人手入袋,信熙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出書,坦白講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有第二本,因此想做好佢,內容、紙質、封面,就算膠袋都是。」

法庭線辦公室的空間不大,入了透明膠袋的新書,一度堆滿一角。
法庭線辦公室的空間不大,入了透明膠袋的新書,一度堆滿一角。
法庭線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他們勉勵自己的說話:「理性的人都應該離開/而我現時非常不理性」、「一起栽種有稜角的溫柔」、「好貓一生平安」、「不畏強權 如實報道」...
法庭線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他們勉勵自己的說話:「理性的人都應該離開/而我現時非常不理性」、「一起栽種有稜角的溫柔」、「好貓一生平安」、「不畏強權 如實報道」...

6. 感動人的法律書

一本會看得人感動的法律知識書,背後有着什麼秘密?書的開首,收錄了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客席教授陳文敏、資深傳媒人劉進圖,以及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寫的序言。信熙說,第一次看的時候,他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我覺得三人把我們這兩年的經歷,全部寫晒出來。我們心裏想講的話,我們面對的難處,我們的不知所措,原來都有人知道,我真的好感動。」

(序言節錄)

陳文敏:香港的法治何去何從?這是不少香港近年努力思考的問題,這本書不會給我們提供答案,但⋯⋯

劉進圖:在這些動盪不安的歲月裡,傳媒行業自身也遭逢巨變⋯⋯

李立峯:香港新聞行業過去幾年受到重大挑戰,大有花果飄零之感,但部份留下來堅持專業報道的記者⋯⋯

請兩位創辦人拿住書合照,向來低調的他們,有點不知所措。攝影師叫他倆「笑吓」,就因尷尬而變成大笑。
請兩位創辦人拿住書合照,向來低調的他們,有點不知所措。攝影師叫他倆「笑吓」,就因尷尬而變成大笑。
為了自然一點,攝影師請他們「行吓路」,但可能由於二人外表正氣陽光,拍出來的效果,更像政府的公民教育宣傳片。
為了自然一點,攝影師請他們「行吓路」,但可能由於二人外表正氣陽光,拍出來的效果,更像政府的公民教育宣傳片。
新書銷情不錯,需要加印,兩位應該不用貼街招宣傳了。
新書銷情不錯,需要加印,兩位應該不用貼街招宣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