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子足以吸引市民回收膠樽及飲品盒嗎?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譚穎琳

本港唯一紙包飲品盒回收廠「Mil Mill喵坊」在2022年9月被逼遷,引起廣大市民關注本地綠色產業的生存空間。事件發酵後,環境及生態局急急提出將紙包飲品盒納入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並聲稱將於今年立法,但最新的《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仍未見其蹤影。近日有媒體報道有關計劃最快2025年實施,局方更疑為趕立法進度,擬以港元一毫回贈鼓勵市民回收膠樽和紙包飲品盒,不再諮詢公眾。

一毫是否具足夠經濟誘因鼓勵回收?環保署曾於2021年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綠色和平與四個環保團體當時亦進行一項相關的民意調查,發現「回贈一毫」方案,僅得四成市民支持,反之以一元為回贈起點,預料回收率可提高至七成以上,一毫的「吸引力法則」已於兩年前不攻自破。足見政府應以一元為按樽起點,每年檢討政策成效,調整按樽或飲品盒的費用。

2021年綠色和平與四環團發布意見調查,發現「回贈一毫」方案,僅得四成市民表示支持。
2021年綠色和平與四環團發布意見調查,發現「回贈一毫」方案,僅得四成市民表示支持。

香港綠色產業一直以來面對諸多困境,難覓土地、成本高昂、收集量低等,參考其他國家地區,生產者責任制無疑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必要元素。生產者責任制中,處置廢棄產品不只是消費者的責任,產品的上游持分者,包括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必須分擔處理其廢棄產品的環境責任。除了支援產品回收,從源頭減少生產廢棄物為最根本目標。

無包裝技術及可重用系統,為近年國際減廢新趨勢。環保署當務之急,須為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訂定減量及可重用目標,包括2025年重用容器銷售模式應涵蓋至少30%市場產品,2030年達至50%,並增撥資源協助相關技術發展,逐步淘汰即棄包裝。

環保署須為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訂定減量及可重用目標,並增撥資源協助相關技術發展。
環保署須為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訂定減量及可重用目標,並增撥資源協助相關技術發展。

環境及生態局既然要兌現「2035零廢堆填」的承諾,應加快及加強環保政策力度,定出管制各即棄產品的時間表、廢物減量、重用比率、回收量等目標,以引領市民及業界解決垃圾圍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