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未戒「嬰兒話」 言語遲緩響警號

兒童語言學習關注組創辦人余佩佩創立本土語言訓練卡,獲部分醫院、學校採用。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我想喝水水,要杯杯」幼兒在牙牙學語階段說的疊字「嬰兒話」,一般隨成長逐漸消失,但如果三、四歲幼兒仍未斷尾,就可能響起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號。有專家指,不少新手家長不懂教子女說話,混雜「嬰兒話」、中英夾雜,對子女學習言語有害無益;曾有家長誤以為言語遲緩子女是「黐脷筋」,白捱一刀。李太的兒子屬言語遲緩,但醫院未予支援,僅指「男孩子說話學得慢」。 坊間流傳不少育兒傳言,如「說話不清晰,一定是黐脷筋」、「男孩子比同齡女孩子學說話慢」,但幼兒一歲半仍不會說話、句子結構錯亂、不懂回答問題,已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言學習關注組創辦人、研究幼童言語治療的余佩佩稱,不少家長不熟悉語言遲緩問題,更有人將此與「黐脷筋」混為一談,「幼兒口部肌肉協調不好,不懂換氣,令發音不準,可靠練習矯正,但黐脷筋涉及脷筋太短。」她稱有家長及醫生混淆兩者,手術過後,發現子女說話未有改善,始知他們是語言遲緩。 余佩佩稱家長未必洞悉到子女說話問題,即使有懷疑,輪候評估、確診、治療,都要拖拉一至兩年,錯過學習黃金期。為方便家長在家中訓練學童,余佩佩八年前製作自家教材套,針對本地場境及文化,如港鐵入閘機、巴士站、金魚街等,供學童通過口述圖畫內容,加強生活認知;她又以真實照片製訓練卡,教導幼兒基本動作,如吃飯、穿鞋、踢足球等。余佩佩建議,家長不要照讀詞句,要以問題引導子女回答。 新手媽媽李太,憶述兒子恩仔一歲半時,未說過半句話,亦少與人眼神接觸。李太逐到母嬰健康院求助,但當時護士僅指,男孩子說話學得較慢,乃正常不過。半年過去,兩歲的恩仔終被衞生署診斷為自閉症及言語遲緩,無奈等候治療過程漫長,於是李太毅然辭工,趁一年真空期,親自教子開口說話。 恩仔K1時入讀正常幼稚園,由於老師沒有特別支援,學習進度落後於人,更被身邊同學漠視,李太指曾聽過恩仔的同學交談指「不要同他(恩仔)玩,他甚麼都不懂。」李太說,恩仔雖不會表達,但相信他會感受到別人的對待。苦候一年,恩仔新學年終獲安排,轉讀取錄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幼稚園的兼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