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發現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持續出血新療法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內窺鏡檢查時如發現病人有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持續出血,以內窺鏡鉗進行初步治療,可能較標準止血治療更有效減低進一步出血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止血後30日內進一步出血比率為14%,而接受內窺鏡鉗治療的只有3%。 中大醫學院說,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急症,香港每年每10萬名成人中約有130人發病。患者一般要接受內窺鏡止血。現有的標準治療包括止血鉗或接觸性加熱裝置,然而失敗率近10%,病人接受內窺鏡止血治療後如果進一步出血,會增加死亡風險。而內窺鏡鉗是經內窺鏡止血治療的新興選擇。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劉潤皇表示,建議使用內窺鏡鉗作為初步治療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內窺鏡鉗成本高,治療時間亦會較長,負責操作的醫生亦要先接受培訓,提出將內窺鏡鉗主要使用在預計無法透過標準治療達到理想效果的潰瘍病人身上。 中大醫學院說,今次研究結果已在著名期刊《內科學年鑑》上發表。有加拿大醫療團隊支持中大醫學院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