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北斗星為小數族裔爭權益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自小父母長輩便教導我們,不要「以貌取人」,然而美麗的人或事,總會叫人「關注」;二十九歲的碧樺依早前出席一公開論壇,便憑一張俏臉,迅成大批網民關注的對象;但這名擁有博士學歷的「中巴」混血可人兒,卻不希望我們將焦點落在其美貌,而是多關注在港小數族裔人士的權益。 港人很少會到巴基斯坦旅行,對該國認識不多,但部分巴基斯坦人卻植根香港,並在這裏築起他們的家,誕下他們的下一代。碧樺依(BAIG Raees Begum)的父親是來港多年的巴基斯坦人,母親是香港中國人,她自出娘胎都是在港生活、升學和就業,就如地道的「八十後」沒兩樣。不過,始終一半血緣來自巴基斯坦,雖然從沒返過家鄉,但仍懂得當地方言,當然還有嚴守不吃豬肉的宗教規條。 當社工想幫人 跟在港不少巴基斯坦孩童不同,碧樺依因有個中國人媽媽,她除獲得一個美麗的中文名字,更操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小學在循道小學就讀,中學則讀女校聖瑪利,會考取得二十一分,高考同樣成績理想,最後成功入讀香港大學社工系。 「在巴基斯坦,女性做醫生和教師最受人尊重,爸爸原意亦希望我跟姐姐一樣做醫生,但幼時曾做義工,想幫人,便希望成為一位社工,也很感激爸爸從小對我的信任,讓我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感激爸爸信任 巴基斯坦沒有社工,在港巴籍的社工相信亦少之又少,讀大學時碧樺依曾被派往醫院實習,病人沒因她是中巴混血兒,顯得特別好奇,「因為成日戴住口罩,都唔係點睇到個樣,不過都有公公婆婆見到我個名牌,問我點解姓『碧』這麼奇怪?我便答道『是呀』,他們亦沒有追問下去。」碧樺依說。 長者容易招架,但遇上精神病患者,卻令當時這名還未出茅廬的社工學生,經歷至今仍深刻難忘。 碧樺依說,有次她獲派到醫院舉辦一個活動,服務對象是一班精神病患者,當時參加者十分投入,氣氛融洽,「怎料不久醫院一名人員說,其中一名曾參加活動的精神病者,忽然自殺死了,我當時聽到很愕然,在想是否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這疑問在腦海迴盪了一段時間,後來始慢慢想通,並提醒自己,日後要做得更好。」 幸運無被歧視 終於,碧樺依在港大社工系以一級榮譽畢業,至○六年決定再重返校園,在港大諗社工系博士課程,鑽研種族歧視等問題,畢業後現效力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位職社會影響研究中心發展及協作經理。 碧樺依的正職在社福機構工作,公餘時參與一些義工服務,尤為積極爭取在港小數族裔人士權益,「我的確比較幸運,從小較少遇上不公平對待,我不被歧視,不等於這問題可放在一邊,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出一分力,為一班小數族裔基層人士做多啲嘢!當大家不再將小數族裔女記者、以廣東話報新聞成談論話題,又或將巴籍青年成為警員當作新聞報道,我便感到高興,因代表大家已視我們跟所有香港人一樣;不過這一天,道路相信仍很漫長。」她說。記者 申曼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