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 AI修復舊照片 重塑魚檔話當年

市建局團隊利用AI將昔日的魚檔檔販相片復修,成為活化中環街市魚檔的參考藍本。左起為黃宏達、古倩珊及鄭寶鴻。(黃仲民攝)
市建局團隊利用AI將昔日的魚檔檔販相片復修,成為活化中環街市魚檔的參考藍本。左起為黃宏達、古倩珊及鄭寶鴻。(黃仲民攝)

被評級為3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街市屹立在中環商業區逾80年,其流線型的外觀及寬敞且實用的內部設計,一直深受市民及遊客愛戴,後經活化更吸引不少人慕名到訪。負責保養及營運中環街市的市建局近日有意進一步活化,與視覺藝術家合作,以AI人工智能技術將昔日該街市內的魚檔檔販相片復修,並在今年中於該街市為公眾提供多媒體互動魚檔檔口,讓市民更了解昔日該街市的販賣實況。

現時經已活化的中環街市,定期舉辦的文創市集及小店食肆,成為港人周末假日經常到訪的「打卡點」。事實上,1939年落成的中環街市曾為東南亞最大型的肉類市場,樓高3層,設有285個攤位。惟經歷風霜洗禮,大部分檔口已嚴重損毀,早年市建局接手進行活化時,亦只能保留了極少部分結構良好的檔位,以原址進行翻新工作。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部經理古倩珊表示,在保育的過程中,團隊除了將主樓面、樓梯、中庭等保育外,亦有合共13個且涵蓋6類貨品的的檔口獲得完整保留,近月市建局就揀選了一個位於街市最低層的魚檔進行復修。古指,團隊在翻查文獻紀錄及圖片時,獲得一張昔日魚檔的黑白照,遂邀請了數碼及香港歷史專家協助進行相片修復工作,冀更「原汁原味」的協助活化魚檔。

攝於50年代 耗一個月修正

協助修復魚檔舊相片的視覺及數碼藝術家黃宏達指,在現時電影拍攝工作亦不時需要復修舊相片,以助將一些歷史場景活現在觀眾眼前。他手持該張攝於約50年代的魚檔相片稱,現時AI的復修技術是從大量舊相片的資源中學習,從而將相中殘缺的顏色復修上色,例如魚檔魚肉的顏色;以至提高相片中人像輪廓及五官的清晰度,以及文字的辨認度,經過一個月的反覆修正最終成為現時在魚檔的相片。

有份協助印證活化工作的香港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指出,經修復的相片幾乎如實反映了他記憶中的昔日魚檔光景,例如相中後方用來儲存活魚的兩個大木桶、分別用來收集紙幣的上方竹籮及下方收集硬幣的牛奶罐,認為其紋理及顏色清晰地反映當日的魚類販賣情況。

擬8月提供多媒體互動魚檔

為讓市民更體會昔日中環街市賣魚情況,市建局團體正進一步按照經復修的相片內容,計劃進一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在魚檔原址建構互動展示裝置,料今年8月可開放予市民作了解及體驗。記者梁愚瀚

市建局利用部分原有組件及復刻技術,成功將魚檔昔日的儲魚水缸還原。
市建局利用部分原有組件及復刻技術,成功將魚檔昔日的儲魚水缸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