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地暴雨成災,氣候危機加劇亟待加強防災意識|Whatsnew

颱風「杜蘇芮」北上造成的中國華北地區暴雨所導致的災情不斷擴大。7月29日至31日期間,北京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已超過11年前造成嚴重災情的「721」暴雨紀錄。截至8月1日,北京已報告11人死亡,13人失蹤,臨近的河北省則報告9人死亡,6人失蹤。這一數字很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西北太平洋一直是孕育颱風的「暖池」,高海溫、低風切的環境使這裡成為全球生成熱帶氣旋數量最多的洋區。「杜蘇芮」這一台風名稱是由韓國提供,名稱本意是一種禿鷲。「杜蘇芮」確實是一個影響強烈、致災風險大的颱風。從南到北給中國帶來了災害性的天氣。

2023年8月1日,北京,一名男子在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上。攝:Thomas Peter/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8月1日,北京,一名男子在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上。攝:Thomas Peter/Reuters/達志影像

在7月24日晚加強為一超強颱風之後,「杜蘇芮」保持着較強的強度,在7月28日上午以強颱風強度在福建晉江登陸。隨着颱風攜帶的季風尾流上岸,從漳州到寧德的福建全省沿海都出現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其中莆田和福州的日降雨量打破歷史記錄,造成福建266萬人受災。泉州旁的南安市出現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與此同時被颱風雨系掃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則驟降暴雨,致5死3失蹤。

2023年7月29日,山東省濟南市,颱風和暴雨過後,汽車被吹倒。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7月29日,山東省濟南市,颱風和暴雨過後,汽車被吹倒。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隨着「杜蘇芮」北上,大量的西南季風水汽被卷向華北地區。而此時西北太平洋洋面上新生成的颱風「卡努」,則扮演着把太平洋水汽「泵向」陸地的角色。水汽抵達北京附近的山脈後,由於地形因素無法繼續北上,因此產生了猛烈的降雨。與之類似,2021年7月河南省導致數百人死亡的暴雨水災中,熱帶氣旋的水汽輸送能力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比2021年河南政府的反應遲鈍乃至「失職瀆職」,此次北京和河北等地提前預告了「會突破歷史記錄」的暴雨,也緊張地發布了洪水、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警告。但實際的氣候災害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和政府的準備:7月29日起至8月1日期間,從北京到河南北部均出現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其中河北臨城山區記錄到接近1000毫米的過程累計雨量。這意味着72小時之內降水量達到香港市區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北京西部門頭溝、房山兩區的深山村鎮更是在7月31日上午之後通訊中斷,這一地區的雨量數據還暫時未知。(延伸閱讀:《「看不見」的洪災:波及千萬人次的災難如何成為信息黑洞?》

與此同時,強降雨導致北京市內永定河、大石河等河流出現歷史性的洪水,位於永定河出山口的門頭溝城區受到嚴重影響,城區一度出現內澇、供水中斷,大量汽車被沖走。隨着降雨的逐漸停歇,位於河道下游的河北和天津則面臨巨大的防洪壓力,據報道,此次暴雨造成河北省54萬人受災,陸續啓動了7處分洪區,轉移居民84萬人。(延伸閱讀:《洪水下慌張的大壩,和寸土必爭的分洪區》

2023年7月31日,北京,連續降雨引發警報,村民聚集在被洪水破壞的村莊附近。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2023年7月31日,北京,連續降雨引發警報,村民聚集在被洪水破壞的村莊附近。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此次災害嚴重,也說明在愈發頻繁的氣候災害面前,政府和民衆也需要有相應的災害意識和相應的知識儲備。網上視頻顯示,暴雨和洪水期間,還有市民試圖開車出行圍觀洪水。網上的民間救援信息實時更新表格也顯示:深山中不少村鎮的居民未有臨時外遷。(延伸閱讀:《單信瑜:台灣地震防災之進化——「營運持續」能力為何重要?》

2023年7月30日,北京,旅遊區内的人們穿著雨衣。攝:Thomas Peter/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7月30日,北京,旅遊區内的人們穿著雨衣。攝:Thomas Peter/Reuters/達志影像

中國民間機構「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郝南接受《中國慈善家》雜誌專訪時指出,本次災情極有可能超過2021年7月的河南洪災。他認為,這次社會救援隊伍準備工作比較充分,氣象系統也很精準地預報了這次成災過程,但「公衆配合不好,公衆避險的意識和工作都不到位」。(延伸閱讀:《林宗弘:921地震23週年——災害頻仍的台灣,如何成為韌性之島?》

這次颱風帶來的自南向北的強降雨,雖然與特定的環流形勢有關,屬於歷史罕見的極端情況。但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近年來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一些已保持數十年乃至百餘年的氣象記錄似乎是輕易地被打破。這種狀況的出現,從宏觀上恐怕很難否認全球氣候變化的潛在影響。

2023年7月31日,北京,連續降雨引發警報,一名男子走過被洪水損壞的車輛和道路。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2023年7月31日,北京,連續降雨引發警報,一名男子走過被洪水損壞的車輛和道路。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極端強降雨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全球平均氣溫的正相關關係,已被大量的科學研究所證實。事實上,全球氣溫的升高帶來的反應是連鎖性的。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影響了全球每個地區的許多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自2014年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來,觀測到的熱浪、強降水、乾旱和熱帶氣旋等極端現象的變化,特別是將其歸因於人類影響的證據已經加強。」

2019年,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一份研究顯示,自1982年以來至2019年以來熱帶氣旋快速增強的比例過高,無法用自然變化來解釋。7月2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數據顯示,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記錄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38.43攝氏度的海面氣溫。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警告稱,溫暖的海水將會加劇熱帶氣旋,為它們帶來更多的水汽。而「杜蘇芮」登陸時,南海錄得31攝氏度的海溫。

2023年以來,已有多地遭遇高溫熱浪的襲擊,並在加拿大、希臘等地引發了劇烈的山火;與此同時,印度、日本、中國中西部、韓國均遭遇了極端暴雨的襲擊,造成總計數百人死亡。7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德禮(António Guterres)強調,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古德禮指,儘管氣候變化顯而易見,「我們仍然可以阻止最壞的情況發生」。他敦促所有國家爭取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同時呼籲「全球為氣候適應加大投資」,以使得數百萬人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延伸閱讀:《為氣候危機打官司:各國法院成為全球運動新戰場》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802-mainland-beijing-hebei-flood-rain/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