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有序再惹爭議
(綜合報道)吃自助餐時,看到滿食物,難免忘形起來,有人愛把湯、水果、飯、甜品不分次序混雜來吃,從而獲取滿足感。不過,最近網上有傳,正確順序進食,對於減肥人士尤為重要,因可助控制升糖指數,並抑制脂肪合成率。究竟食用主次及先後為何? 冷熱食物亦有其進食次序,遇到冷熱盤共食的餐膳時,應以熱葷為先。因體內的消化酵素對低溫比較敏感,如體溫過低時,消化酵素會甚至近乎靜止,連方包也難以消化。 正常胃部約存有一百至二百毫升消化液,其溫度約為攝氏三十七度,一杯一百毫升的凍飲可令胃部下降十至十五度。若進食熱葷後即時進食冷盤,會猶如金屬燒紅後再澆冷水般刺激胃部,加速胃部老化。因此建議先吃熱葷,讓胃液大量分泌,並與食物產生化學反應和熱量,令身體漸感溫暖後,才開始慢慢進食冷盤。一般食物溫度應介乎攝氏十六度至六十度之間,方為最合適。 如食物過熱或過冷,可稍候一會才食用,否則太熱會造成口腔及腸道黏膜受損,太冷則阻礙消化,完全抑制胃部消化酵素的作用,且易令胃部受冷涷刺激而致周邊血管收縮,胃壁肌肉活動受限制,無法研磨食物而「食而不化」,並需要待一段時間,胃部方可回復正常溫度和機能。 無論菜有多吸引,不少人進食的次序,均為先起筷食啖白飯後,便食肉、魚及蛋等蛋白質食物,至八、九成飽時,才為意沒甚吃蔬菜,方隨意夾數條吃下,之後便再喝湯,以及來個飯後果。另有人愛於飯前飲湯,認為可增強飽肚感,減少攝取熱量。究竟哪種方法才最健怡?據全治營養中心營養學家曾建橋表示,吃飯的順序應如下: •順序一:適量湯水 餐前十五分鐘可喝適量湯水,因能令腸道濕潤,方便食物滑過。另無渣的湯水能於十數分鐘內完成消化,不會停留在胃部,阻礙腸胃消化其他食物。不過,曾建橋指都市人或多或少有胃病,不少人的胃酸濃度不足,難以把高脂及高蛋白質食物消化,容易誘發胃酸倒流。如在進食期間飲用大量湯水,水分可與食物混和,使食物在胃部膨脹,形成飽滯感,雖有助減少食量,但同時會稀釋胃酸,不利消化,容易加劇胃酸倒流。 •順序二:纖維食物 蔬菜與湯水一樣,具濕潤腸壁功效,惟蔬菜的纖維較難分解,甚至不被消化液腐蝕,需要胃壁反覆用力摩擦,才能形成稀爛糊狀及離開胃部,故建議先吃菜,令胃部以最佳狀態進行消化,以助較易磨爛纖維豐富的食物。人體難以消化纖維過於豐富的食物,過量未被消化的纖維,反而易阻塞腸道,形成便秘。 •順序三:高脂及高蛋白質食品 高脂及高蛋白質食物要以大量胃液長時間浸透,再經胃壁摩擦,才可被分解,令消化過程加倍艱辛。不過,如可混入已被磨爛的食物纖維,以助分解食物,便可增加食物表面面積及接觸胃液的機會,有效提升消化效率,脂肪亦可因而藉纖維排出體外。因此先吃蔬菜,再吃高脂肉類,能助消化及排走脂肪。 •順序四:澱粉質食材 不應先吃澱粉質食物,要留在較後次序。因澱粉質能快速被消化,轉化成血糖,於沒有其他食物阻隔下,糖分可迅速被血液吸收,增患糖尿病風險。如先吃纖維食物,便有助減慢糖分被吸收的速度,以及延長糖分停留在胃部的時間,令其被人體慢慢吸收,平衡升糖指數。澱粉質類食品包括粥、粉、飯、麵、馬鈴薯及蛋糕等。 •順序五:水果 水果與澱粉質皆屬醣類食物,但水果較澱粉質更易被消化和吸收,故為免令血糖急升,應在吃澱粉質後才食用。另水果與蔬菜一樣富含纖維,有助清潔喉部及清除食道壁上的食物殘渣,避免喉嚨及食道長時間受剌激而紅腫和發炎,加上飯後果有如甜品,能令人更感飽足。 不過,飯後果的壞處在於延長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飯後吃水果或甜品後,糖分會刺激大腦再度進入消化程序,分泌更多胃液,猶如把食物「扣留」在胃部般,令消化過程加長約一小時,增添胃部壓力,對胃功能欠佳者影響較大。胃痛或胃酸倒流患者應減少,甚至避免吃飯後果,可改為於飯前半小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