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新增「特大暴雨」描述 月初將軍澳暴雨及去年世紀黑雨上榜|Yahoo

去年 9 月的特大暴雨,造成黃大仙嚴重水浸。
去年 9 月的特大暴雨,造成黃大仙嚴重水浸。

【Yahoo 新聞報道】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例如暴雨愈趨頻繁;天文台表示,近期定義了兩個新詞彙,分別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分別指一小時超過 100 毫米,以及 140 毫米的雨勢。資料顯示,本月初在西貢和將軍澳區的暴雨,以及去年 9 月在全港多區發生的暴雨,都被列作「特大暴雨」。

近 10 年出現 4 日特大暴雨

天文台並且統計了近 40 年的暴雨數字,本港不同地區達到「大暴雨」的日子多達 103 日,當中更有 9 日更達到「特大暴雨」級別;而在近 10 年,已經出現過 4 日「特大暴雨」。在月份分佈方面,「大暴雨」(包括「特大暴雨」)較多在 5 月、6 月和 8 月出現。

回顧去年 9 月的「特大暴雨」,天文台需要發出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黑雨警告,共維持 16 小時 35 分鐘;至於天文台總部曾經在 1 小時內錄得 158.1 毫米雨量,亦打破了以往紀錄。在雨量較多的區域如港島東區及南區,24 小時雨量超過 800 毫米。該次暴雨造成至少 2 人死亡,超過 140 人受傷。

 1984年至2024年(截至5月4日)本港出現「特大暴雨」的記錄(點擊圖片可放大)
1984年至2024年(截至5月4日)本港出現「特大暴雨」的記錄(點擊圖片可放大)
1984至2024年(截至5月4日)本港錄得「特大暴雨」和「大暴雨」的月份分佈。(點擊圖片可放大)
1984至2024年(截至5月4日)本港錄得「特大暴雨」和「大暴雨」的月份分佈。(點擊圖片可放大)
5 月初特大暴雨期間,日出康城有停車場水浸
5 月初特大暴雨期間,日出康城有停車場水浸

天文台今次引入新詞彙時,沒有變更對於暴雨警告信號的定義;不過他們說,如果雨勢遠超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雨量指標,即一小時雨量超過 70 毫米時,會透過網站、「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發出特別天氣提示通知市民。例如在本月初的暴雨,天文台的特別天氣提示就曾經指「將軍澳有特大暴雨,並已錄得超過 140 毫米雨量」,提醒市民要高度戒備。

特大暴雨發生時多受低壓槽影響 提早預警仍極具挑戰性

對於「特大暴雨」的具體成因和觸發條件,天文台指仍然是科研議題,但參考本港過往案例,在「特大暴雨」發生期間,廣東沿岸地區大多受到低壓槽影響。

天文台同時指,暴雨的生成和消散極其迅速,走向和降雨位置極為隨機,「要提早發出預警極具挑戰性」,現時天文台都是以天氣雷達和自動雨量站密集監測,並以人工智能等技術製作未來數小時的降雨臨近預報,頻密評估香港各區降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