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38歲懷孕時仍踩飛輪! 破解5大孕婦運動迷思

懷孕時,究竟要像宮廷劇裡的娘娘們,怕磕碰著不要亂動,還是可以像不少女星,帶著肚子裡的寶寶跑馬拉松、跳芭蕾?尤其高齡孕婦愈來愈多,也能這樣運動嗎?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5個女性就有1個35歲才懷第一胎。懷孕年齡漸增,更擔心寶寶生長,認為懷孕就該休息養胎,運動似乎成為危險挑戰。

然而,藝人隋棠38歲懷第三胎時,仍在飛輪上揮汗;36歲陳意涵懷孕5個月時,能半小時慢跑5.5公里。指導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在《黑天鵝》電影舞蹈演出,美國舞者鮑爾斯(Mary Helen Bowers)38歲懷孕時也繼續練芭蕾,更自創產前運動操。她們不因懷孕而中斷平時熱愛的運動習慣,挺著大肚子看起來快樂有活力。

究竟懷孕能不能運動?

「只要不是高風險族群,都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正常運動,」愛群妊娠風險管理中心副院長張平江說。

年齡與生產風險不一定畫上等號,只要身體狀態良好,40歲與25歲懷孕,能做的運動並無不同。

如果怕早產、傷害胎兒,多項研究已證實,孕婦運動,並不會增加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產科教科書建議,從準備懷孕時就要有規律運動習慣,身心健康,受孕機率才會提高。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更提醒,靜止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影響孕婦健康,早在1985年就發布第一份孕期運動指導方針,鼓勵孕婦運動。

然而,與國外相比,台灣孕婦運動風氣仍不高,與社會文化有關。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陳鈺萍指出,懷孕前12周的流產機率本來就高,大部分原因是胚胎發育不全,而不是拿重物、到處走,或是用剪刀剪東西造成。

「但我們習慣把流產歸咎於媽媽做錯什麼事,」這種隱性的責備壓力,會讓孕婦擔心,生活多了許多限制。加上檢查技術進步,胎兒6周照超音波就能看見心跳,一旦流產,心理衝擊更大,很容易以為自己有問題,其實不然。

「更多原因,反而是生活習慣差,讓自己難好好懷孕,」陳鈺萍說,許多人日夜顛倒、三餐不正常,月經也不規則,若又過了34歲,變得更難受孕。

「根本在於身體是否調整好,準備迎接新生命,而不是透過做不孕療程就好,」陳鈺萍表示,透過運動、調整生活型態,才能打造好孕體質,也能讓孕期與產後更順利。

然而,經醫師評估,有早產、習慣性流產、孕程出血、胎盤前置,或是本身有心臟病,則不宜運動。有高血壓、子癲前症,則要配合治療,選擇緩和的散步、椅子運動,降低血栓風險。

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孕婦,則不建議在戶外運動,避免暴露可能觸發免疫系統的過敏源。若是採用試管嬰兒,或是不孕症好不容易受孕,則要充分與醫師討論,了解個人身體狀況後,再做溫和運動,張平江提醒。

孕婦運動5常見疑問,一次破解

Q1孕婦運動只能走路、做瑜伽?

只要不是高風險族群,一般運動基本上都能做。原本就有爬山、慢跑習慣的人,可以維持同運動類型,但要調整運動量。會有環境劇烈改變的運動,如潛水、登高山等高壓或低氧的環境下,風險較高要謹慎評估。

Q2孕婦不是不能提重物,還可以練肌力嗎?

除了有早產風險的孕婦,用到腹肌出力的動作,會刺激子宮收縮,較不建議。若是一般孕婦,則沒有此限制。

Q3孕期疲倦,提不起勁運動怎麼辦?

可以從溫和運動,如散步、伸展開始,孕吐、噁心的症狀隨著胎兒穩定後,會慢慢消失,再開始一般運動即可。

Q4運動時,寶寶心跳也會跟著加快嗎?會有危險嗎?

媽媽的心跳不會直接影響寶寶。但運動時因身體移動,寶寶也會間接晃動,而使心跳有些為加快,但都在正常範圍內,不用過度擔心。

Q5想運動,生完後再做就好?

沒有運動習慣,生產後要開始難度更高。若從備孕、孕期就建立運動習慣,產後也能容易維持,體態更快恢復。

8大好處 懷孕更要動起來

好孕工作室運動教練邱瑜婷對於運動就深有感觸。懷孕前天天要爬山的她,剛懷孕時不敢亂動,結果一躺全身開始不對勁,在陳鈺萍建議下恢復運動習慣,孕吐、疲倦、心情大幅改善,生產時也更有體力,孩子順利自然產。

邱瑜婷藉由自己的懷孕經驗,評估孕婦特別需要強化與放鬆的肌群,設計出一套適合各種孕婦運動。

就有位學員,沒有運動習慣,到懷孕4個月後認真練習,生產當天,子宮頸開到8公分都不覺痛,最後寶寶出來時才唉了幾聲,成效好的讓陳鈺萍印象深刻。

孕期運動,不僅只是為了維持身材,還有以下好處:

1. 維持正常生活:適度運動能減少孕程不適,包含初期孕吐、倦怠感,或是孕期中身體結構改變,造成的腰痠背痛、水腫。若懷孕初期暈眩嚴重,則不要勉強,依據自己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2. 降低妊娠風險:包括體重增加、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巨大新生兒、子癲前症、剖腹產、腰痛、骨盆帶疼痛和尿失禁,都可以透過適度運動降低相關風險。

3. 提供寶寶足夠營養:運動時,媽媽血液循環加快,能增加流到胎盤的氧氣與養分,幫助寶寶健康發育。

4. 增加母嬰連結度:寶寶在母體時就已經能感覺周遭,20周時聽力發展,運動可以讓寶寶感受到媽媽心跳加速,與媽媽有互動,在肚子裡就開始增加親子關係。

5. 增加生產體力:生產時會耗費大量精力,沒力氣生就只能剖腹產,增加相關風險。

6. 產程更順利:現代女性生活型態多久坐,造成恥骨沾黏,不利生產。透過運動,有助骨盆肌群更靈活,減少生產時,寶寶下不來產道的問題。

7. 產後助體態恢復:有運動習慣,產後復原也比較快,因為孕程有控制體重,產後就不用花太大力氣恢復。

8. 不影響親密關係:有媽媽擔心,陰道產後產道會鬆弛,影響夫妻行房,然而透過運動訓練骨盆底肌群,就不用過度擔心。

想開始運動 安全最重要

懷孕運動好處多,如何開始?好好表現運動工作室教練洪梵恩提醒,生理、心理要安定,先生的陪伴也是關鍵。

今年初才迎來兒子誕生的他,在陪伴太太懷孕期間協助運動規劃。他觀察,懷孕時體態逐月改變,使用身體的關鍵,需要建立好的關節活動能力、穩定的核心力量及動作控制能力,避免跌倒。

孕婦運動首重建立穩定核心力量、關節活動力,注意重心平衡避免跌倒。

運動時,也要密切監控心跳。懷孕3個月後有氧運動心跳應以65~80%的年齡預測最高心率(HRmax,用220-年齡)為原則,但還是要依個人平日運動習慣、身體狀況調整。

以35歲懷孕而言,換算下來每分鐘不超過120~148下左右,感覺到出汗、微喘,但還能說話的程度即可。

「不要動到覺得肚子會痛,也就是俗稱的動到胎氣,」張平江提醒,若是運動後有出血、破水等症狀,要趕快停止並就醫。此外,別在孕期自我挑戰,像是參加馬拉松比賽、登高賽等。

運動類型方面,洪梵恩建議,懷孕前3個月,胎兒比較不穩定,適合輕度活動如步行、伸展。等到12周後,再規律做低強度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

「有氧運動改善心肺適能,肌力訓練提高肌肉質量、增強關節軟組織的活動度與穩定能力,」他指出,產婦運動不以運動員等級為目標,而是透過科學、週期化的運動處方,觀察產婦心理變化來設計,進而提升日常生活能自理無虞。生產時有足夠體力,懂得活用肌群使力,產程更順利。

孕期運動,量力而為即可,好的團隊支持也能減少心理壓力,孕媽咪才能開心動。

「好的團隊支持也很重要,」即便知道好處,若是心裡有壓力,也難自在運動。洪梵恩表示,透過婦產科醫師、有經驗的運動教練、護理人員、營養師、心理師,及家人所建立的團隊,孕婦可以在產期更放心,增加安全感。

陳鈺萍建議,懷孕是重新檢視生活的很好時機。練習覺察身體的變化,透過運動重新與自己的身體和體內的寶寶相處,創造美好的孕程經驗。

延伸閱讀:

65歲產女嬰?婦人傳與8旬夫自然受孕 醫:要注意3件事

李察吉爾69歲再當爸 男性生育能力不受年齡限制嗎?

過了35歲想懷孕 3大飲食地雷千萬別踩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