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鄧的樹》衞祖屋 文化保存引反思

本地兒童文學作家嚴吳嬋霞(前排中),推出新書《姓鄧的樹》,希望提高小朋友的保育意識,並會舉行在樹下講故事的活動。

(綜合報道)不少小朋友都喜歡看繪本,但Elsie留意到,坊間書店出售的繪本,大多是來自台灣和歐美,本地出版,或者以本土故事為題材的繪本相對較少。Elsie知道,本地兒童文學作家嚴吳嬋霞,剛在上月推出新書《新雅.繪本館--姓鄧的樹》,內容就是改編自元朗錦田樹屋的故事,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Elsie 跟嚴太傾過,知道該故事其實是她在八十年代的作品,曾在一九八七年在上海取得「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獎」,今年推出繪本版,是希望通過故事,讓孩子認識香港歷史、本土文化的保存和環境保護,且啟發孩子對香港身分的認同。 聽嚴太講,《姓鄧的樹》原本只是三千字的兒童故事,今年以繪本形式推出,是想把故事中的畫面形象化,但要找一個合適的畫家並不容易。「找的畫家,要對樹木有感情才可。」終於,新書請得香港兒童圖書插畫家協會會長鄧美心負責繪圖,並有相片作配圖,加強真實感。 Elsie看過《姓鄧的樹》,知道故事是講一個中英混血兒鄧家棟,原本跟祖母住在元朗錦田的祖屋,而屋旁有一棵老榕樹。一天,家棟的父親從英國回來,說要把祖屋的地賣掉,並接家棟到英國居住。家棟走後,地產商即來拆毀鄧家的祖屋,就在這時,屋旁的老榕樹突然長出很多氣根,把房子緊緊纏住,還說自己是「姓鄧的樹」,要保存那古老的祖屋,令地產商無計可施。 嚴太笑說,故事雖屬虛構,但主角鄧家棟卻是「真有其名」呢!「約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姓鄧的樹』,就是當時一個叫鄧家棟的小朋友帶我去,相信他現時也有四十多歲了吧。」 嚴太憶述,丈夫當時在古物古迹辦事處工作,假期時,常會跟家人遊古迹。有次嚴太跟家人遊元朗,就遇到那位鄧家棟小朋友,帶他們看錦田水尾村很著名的樹屋。 「第一次見到樹屋,真是很震撼。當時看到榕樹的氣根把屋圍住,只見到麻石做的門框和青磚牆,回到家後,就以此為題材,寫了個童話故事。」嚴太說,當年政府發展新界,亦拆毀了不少舊式建築,而寫《姓鄧的樹》,就是反映當時的情況。「古迹文物是拆一件,無一件,拆得那麼多,那麼快,如何把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呢?」時至今日,社會環境及文物保育意識提高了,但教育工作仍不能鬆懈,因此《姓鄧的樹》亦乘勢推出。 由於「姓鄧的樹」是「真有其樹」,Elsie也有向嚴太了解該樹的故事。嚴太就說,根據資料搜集,知道樹屋本來可能是天后廟或書齋,在清朝末年,該處有海盜出沒,故沿海居民都向內陸遷移,該天后廟或書齋就從此丟空。多年後,屋旁的榕樹卻愈長愈巨大,氣根更伸延至樹旁小屋,甚至把整間屋包圍,慢慢變成現時看到的樹屋模樣。「以前村內的小朋友可以爬上樹,但現時樹屋外已有欄杆圍住,不可以再爬上去了。」 事實上,《姓鄧的樹》除了是童話故事外,也有知識元素,例如有介紹榕樹在內地南方鄉村的寓意、榕樹的氣根有甚麼用途、也有介紹鄧氏的先祖鄧符協,讓讀者了解多點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甚至植物的知識等等。 嚴太跟Elsie講,由於繪本混合了真實相片和插圖,所以讀者可以知道「姓鄧的樹」的真貌外,也可認識附近的環境,例如有優美的漁塘、清樂鄧公祠等等。「小朋友通過繪本,也可以了解中國的舊式建築特色,好像屋頂上的瑞獸,有吉祥的意思。」 Elsie知道,本周日(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嚴太還會帶小朋友到錦田樹屋,來個「《姓鄧的樹》歷史尋根之旅」,內容除了在樹下講故事外,還會到附近的清樂鄧公祠和長春園參觀,給讀者們來個戶外的歷史課。 活動以家長和一名子女為參加單位,每組收費一百六十元,費用包括旅遊巴、保險及一本故事書,有興趣帶子女參加的家長,可瀏覽新雅出版社的網頁,了解活動詳情。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