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提房屋政策倡議 冀支援年輕人置業

有工會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推出「青年未來居屋計劃」。(楊安如攝)
有工會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推出「青年未來居屋計劃」。(楊安如攝)

【本報訊】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在亞洲不但包尾,青年人置業的比例亦相當低。有工會昨日召開記者會,提出青年房屋政策倡議冀青年人能買到樓,以及市民「住大啲」的願景。

議員陳穎欣指,本港首次置業平均年齡44歲,35歲以下業主佔整體自置居所比例僅7.6%。陳指現行房屋政策着重公營房屋,對青年置業支援不足,建議政府在未來三大發展區推出「青年未來居屋計劃」,向18至35歲的合資格青年預售居屋樓花。另一方面,政府可考慮設立「未來置業基金」予青年人認購,藉提供較通脹為佳的回報率以助籌集置業首期,同時提供基金供款的扣稅優惠,每年上限6萬元。

住屋負擔大 生活質素降

議員鄧家彪引述政府數據,指租金及樓價水平遠超市民工資增長,如2021年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為31.5,較10年前增加5.8個百分點,即用於租金開支比例增加;而置業負擔指數在2022年第3季更高達73%,遠遠高於2002、2012年的25%、46%。因住屋負擔龐大,市民被迫壓縮其他生活開支,令生活質素下降。他續指,據2021年人口普查,家庭人均居所的樓面面積中位數為16平方米,僅比5年前增加一平方米;現時公屋若以較多人入住計算,則每種單位的人均居住面積為7平方米,僅比劏房人均多一平方米。

議員吳秋北表示,曾多次向政府建議倣效粵澳合作在橫琴推出的「澳門新街坊」項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現成商品房、或由內地發展商興建房屋供港人申請居住,同時完善交通及醫療配套,但目前政府態度尚不明朗。吳還關注住房質量,提出未來人口增速放緩,房屋應由「求量」轉換為「求質量」,期望2033年前人均居住面積可提升至21平方米,又建議當局將公屋的人均編配面積,由最低標準7平方米逐步提升至11平方米,同時落實施政報告宣布的新建居屋和私樓實用面積不少於26平方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