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網上開花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陳志華。

(綜合報道)最近影星梁朝偉在網上發表電影《我是路人甲》的影評,被網民大讚文筆好之餘,亦令人反思影評的存在價值。今天互聯網發展迅速,網絡世界中,人人都是影評人,究竟怎樣才是一篇優質影評?聽聽專業影評人的見解。 談本地影評發展,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陳志華指,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學生週報》便有不少引入西方思潮的影評類文章。「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本地開始有專門談電影的刊物,比較出名的是《大特寫》。」後來《大特寫》停刊,另一本經典電影雜誌《電影雙周刊》隨之出現,「它不乏電影分析文章及認真評論,是香港出版時間最長的電影雜誌。」隨網上資訊發達,《電影雙周刊》終於2007年停刊。 現時,印刷媒體(紙媒)上看到的影評,一般會刊登於娛樂版,而非副刊或文化版面。「我不認為將影評放在娛樂版有甚麼問題,始終它的優劣和刊登於哪個版面沒有關係,重點是文章本身寫得好不好,只要能表現到筆者熱切的批判及分析,就不是問題。」近年紙媒發展艱難,互聯網成了新的影評發布平台,陳志華續指,影評人寫影評多是表達自身觀點,因此近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亦成了影評人發表評論的園地,他們會舉辦影評徵文比賽,為新人提供機會,「從徵文比賽中,我們收到不少有質素的文章,有些參賽者對某電影、導演的研究很深,能寫出精闢的見解。」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參賽者的文章在行文用語上帶有網上文化的味道,「當然,如果文章有可讀性也能列入考慮之列,但一般來說,我們還是傾向於較傳統嚴肅的影評。」 將影評放上網,毋須專業人士評核,質素參差在所難免,影評人陳嘉銘就曾經因而害怕被人稱作「影評人」,「網上時代人人都可自稱為影評人,要知道評論一部電影可以很簡單,要說好看或不好看都不難。大部分網上影評只單純從劇情、演技等作分析,內容上其實並不嚴謹。」這類文章質素沒保證,但相對「易入口」,因而不乏讀者,有成為主流之勢,這點曾令陳嘉銘感到迷惘,他認為電影本身除了劇情、演技,也包含了多種元素如拍攝技巧、燈光、配樂等,絕不簡單。深度影評的背後除有理據支持,亦要表達出電影的底層理念。要做一個好的影評人,首要條件是要對電影美學、技術,甚至是導演風格、電影出產地文化歷史有所認識。 有人認為,普遍人只視影評為「選擇看哪齣戲」的參考,對此,陳嘉銘持相反意見。「我身邊的朋友,如非文化人,選電影一般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較多,希望對電影了解更多,對深度影評有要求的人仍大有人在。」他續指,現時台灣及內地的影評文化興盛,紙媒中篇長度的電影文章多不勝數,雖然質素未必一定好,但好此道者閱讀時感覺良好,吸引了對深度有要求的本地讀者。「這雖有助推動閱讀風氣,但本地傳媒的影評篇幅愈來愈短,只會令本地讀者外流,轉往台灣、內地媒體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