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住公屋 慘被同事嘲笑

【晴報專訊】住所顯身價,住公屋就要被歧視?有打工仔呻同事知他住公屋後,常借故踩低他,為此感難受。有學者指公屋、私樓的階級觀念仍存在,估計是夾心階層因眼紅他人可享公屋福利而生怨氣。人力顧問建議毋須感自卑或反駁,否則有損同儕關係。 這位打工仔聲稱無得罪同事,但被同事知道他住公屋後,有感被歧視,他在帖文形容:「佢哋成日都自我感覺良好,話自己有幾掂,(住所)有私人會所,又有乾淨嘅大堂,甚至連屋企個啖水,都話乾淨過啲公屋仔喎」。事主說幸好自己脾氣好,否則一定跟他們吵架。 學者:住私樓不一定地位較高 有過來人自稱常被同事揶揄,為何不趁好價放售公屋,轉買私樓,但他認為在同區買面積相若的私樓單位價值不菲,要「負債」上身,為「私樓」二字不值得。另有人分享同事住二千多呎赤柱豪宅也很低調,反而有同事住天水圍居屋就常曬命。有網民總結事件說:「這不外是一班人睇唔起住公屋的人,另一班人就眼紅住私樓的人」,認為他們搞無謂分裂。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崔永康指,住屋反映社會地位的階級觀念一直存在。部分階級觀念重的人認為公屋戶受政府資助,屬經濟環境欠佳,處於較低社會階梯。反之,住私樓就截然不同。但他認為住私樓不一定環境好及地位較高,視乎對方是業主或租客,以及住哪類私樓。「以劏房為例,縱然是私樓,但大部分人都同意環境比不上公屋吧」。 部分人捱貴租致怨氣重 據房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住公營(包括租住及資助出售單位)及私人房屋比例為46%及54%。崔永康說,住資助房屋及私樓的人口比例相若,私樓戶地位超然非主流看法,估計是個別夾心階層,因收入超出申請資助房屋,被迫捱貴租或要供樓,因而怨氣較大,才有這樣想法。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首席顧問孫立民表示,職場罕有聽聞因住哪類房屋而被歧視,他強調工作能力跟居住環境無關,估計是事主自尊心作祟,才對同事的說話想多了。他提醒事主毋須反駁,否則只會成為爭拗下去的材料,有損同事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