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價低者得 廠房難捱停運 商家促改政策「本地廠優先」

本地應維持生產口罩,自給自足。(黃偉邦攝)
本地應維持生產口罩,自給自足。(黃偉邦攝)

【本報訊】香港工業式微多年,港府近年提倡「再工業化」,銳意發展高增值產業,不過倡議或僅流表面。新冠疫情初期令本地口罩廠因而衍生。議員林健鋒當時亦回歸老本行做「廠佬」,他指疫情初期,港府曾籲港人在「危急關頭」可做到有自己的口罩,自給自足,而不少本地口罩廠設廠除了是「一盤生意」,初心亦是想幫助港人。他設廠後,亦曾贈送200萬個口罩予港府。惟至今不少本地廠已停運,他多次向港府反映情況,港府亦無表態。

維持小量生產拒放棄

疫情之初,林健鋒成立「CareHK」設生產線製口罩,高峰時月產量逾千萬個。至近月不斷收到朋友關心,問其口罩廠何去何從。他坦言,仍不想放棄廠房,無論如何會維持小量生產,同時或會轉型生產環保或醫療相關用品。

林健鋒曾在港府公開招標採購口罩時投標,惜最後敗給其他地區的公司。有朋友問他會否氣餒,他指「唔夠人哋平」,但同時亦令他反思,本港政策制度上是否尚有不足,「政府當日呼籲港人設廠,現在是否好應該優先顧及本地廠?」,純以價錢決定,卻寒了業界的心。

本地企業生存空間渺

他坦言,撇開廠家的生死不說,若改變採購制度,亦是重振香港工業,給予本地企業生存空間,而非再次予人感覺「工業已死」。如本地口罩符合醫療規格,政策上理應保護本地製造,港府應給予實際支持,檢視「價低者得」,在招標過程引入本地優先,「那些條文沿用百載不變,政府急需改!」

他續稱,理解有市民認為一眾口罩廠在疫情期間已「發大財」,疫後覓出路正常不過。他承認,生存空間無法容納全部口罩廠,但不少廠仍在堅持,當局改變採購方式是「給予有心人一條生路」。

林健鋒不想放棄口罩廠。
林健鋒不想放棄口罩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