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THEi生設計雨水花園 三層植被紓緩水浸

THEi學生張曉婷和溫芷欣設計的「雨水花園」,獲發展局採納。

【星島日報報道】為紓緩雨季帶來的水浸問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學生參考外國「海綿城市」概念,設計出既可儲水,亦有助排洪的「雨水花園」。設計最終獲發展局採納,並在何文田公主道及衛理道交界的花園進行改造,預計農曆新年前竣工。負責設計的學生表示,過程中須顧及地底複雜結構,也要與多個政府部門磋商,甚具挑戰性。 雨季為香港帶來水侵問題,去年超強颱風「天鴿」的威力更是不容小覷,加上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增加,然而不少排洪設備未必能應付。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修讀園境建築的兩名學生設計「雨水花園」,結合三層植被與不同植物品種,將何文田公主道與衛理道交界的一個花園打造成「自給自足」的可持續綠色建築。 植被底部分為三層,包括頂層透氣鎖水的濕地淤泥、中層用以濾水的沙粒、下層承托用的碎石。當暴雨來襲,雨水會通過植被層滲透至底部,並由地下管道收集;倘若雨水量太多,會由底部逆流管排走。新設計較現時一般園境設計,讓雨水由四方八面流走,排洪功能大幅改善。 同時,新設計種植六種品種的植物,除了增加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環境自給自足,亦有特別功能。有份設計的三年級生張曉婷指,花園種植可抵禦水侵的植物,如燈心草在六百毫米降雨量情況下仍可生長,在旱季亦毋須額外料理。她透露,設計涉及地底複雜結構,以及行人和交通設施,故須與多個政府部門包括渠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漁農自然護理署等協商。 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陳元敬指,「雨水花園」設計意念嶄新,加強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抗逆性。近年公共空間、綠化平台等議題在社會討論熾熱,需要更完善的城市規劃。他指現時本地註冊園境師不足二百人;THEi作為本地除香港大學以外,提供園境建築學位課程的院校,今年將全部四十五個學額撥入「經大學聯招」收生,學額較以往只有十個大幅上升,以應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