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放多兩日假 經濟有得救
內地逾7億打工仔迎來好消息,中央政府剛宣布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自明年起法定假期由11日增至13日。當局表明,這次修訂是考慮到擴大消費、推動服務業發展,兼且「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增加假期的呼聲也十分高漲」。不少論者認為,此番「德政」亦反映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思路出現深層次變化,由以往側重於「生產」到現在兼顧「消費」。事實上,根據哈佛大學2021年的研究報告,隨着一個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加假期數量可帶來皆大歡喜效果。
中國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自1949年建政後便訂立,當時每年法定假期為7日。該《辦法》分別在1999年和2007年作出修訂,先後把法定假期增至10日和11日。換言之,經過今次最新修訂,總共13日的法定假期乃建政以來新高,實屬可喜可賀。同時,中國的法定假期日數已追上不少發達國家水平,例如跟法國、德國、芬蘭及西班牙一樣都是13日。
撐內需增進幸福 利「內循環」
正如國務院辦公廳負責人指出,近年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增加假期的呼聲十分高漲,因此「每年放多兩日假」堪稱為順應民意。不過,從整體經濟角度出發,內地政策研究者針對「放假的利弊」一直存在兩派意見。一方面,增加假期可為民眾提供更多休閒時間,有利於增進幸福及刺激內需消費。但另方面,放假亦意味着大批企業生產停擺,有機會拖累整體經濟產出。
對此問題,哈佛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綜合逾200個國家數據,在2021年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發現,「放假的利弊」往往與各國發展階段掛鈎。例如當一個國家仍依賴農業、礦業及工業等第一及第二產業,全國放假等於經濟引擎停頓,難免損害國內生產總值(GDP),造成「弊大於利」。相反,隨着發展中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發達國家行列,消費及服務業佔GDP比重愈來愈高,全國假期就有助於提高經濟產值,達致「利大於弊」。
由此角度看,內地自明年起「放多兩日假」可謂適逢其時,皆因中國去年人均GDP達到1.26萬美元,在全球200多個經濟體排名70位,無疑已打入「中等收入」陣營。加上中央政府近年致力提振內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加法定假期相信有利於「內循環」大計。
不過,對於全球大部分發達國家,法定假期只佔打工仔每年放假日數一小部分,相反大部分其實來自「有薪年假」(annual leave)。例如美國的法定假期只得10日,比中國更少;但據美國旅遊協會統計,當地打工仔每年平均享受24日有薪年假。
偏偏有薪年假正是中國的「短板」,儘管《勞動法》已規定所有職工「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惟絕大部分企業並未認真落實此安排。根據中共中央政法委轄下《法治日報》去年調查,民企職工平均每年享受有薪年假不足4日,當中72%人「從未完整享受過年休假」。
作為比較,港府在2021年修訂《僱傭條例》,把法定假期由原本的12日,逐步增加至2030年的17日。同時,本港打工仔連續受僱滿12個月後,可享有薪年假至少7日,之後隨年資可增加至14日(受僱滿9年以上)。雖然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本港的有薪年假日數不算多,但起碼通常「放得足」。
反觀在內地職場,以往企業管理層對於下屬申請有薪年假一般嗤之以鼻,往往不予批准,更視之為「偷懶」甚至「搞事」。打工仔理論上可向有關部門依法申訴,但誰都知道不太可能「有好結果」。然而近年情況漸見微妙變化,隨着90後和00後開始「整頓職場」,愈來愈多年輕打工仔理直氣壯向上司申請年假,再加上政府宣傳鼓勵,放年假逐漸不再被視為忌諱。
落實有薪年假 提振淡季旅業
另外,新澤西州立大學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亦發現,相比起固定的法定假期,具彈性的有薪年假往往能為民眾福祉、社會及經濟帶來更大裨益。一來這讓打工仔按照自己的生活及家庭需要,靈活地安排假期;二來也能避免全國一起放假影響商業及政府機構運作。
尤其是在14億人口的內地,每逢黃金周長假經常出現景點逼爆、公路擠塞等亂象,不但導致民眾「貼錢買難受」、損害放假休閒體驗,亦考驗各地旅遊業接待能力,白白浪費經濟效益。相反,內地打工仔若能善用有薪年假,選擇於淡季出遊,既能獲得更佳體驗,亦讓各地旅遊業不至於「一曝十寒」。
總的來說,內地今趟決定增加法定假期實屬德政,有助於經濟轉型邁出關鍵一步。不過,接下來還須全面推行落實有薪年假制度,並注重提高民眾實際收入以促進消費,從而加強經濟「雙循環」。內地逾7億打工仔自明年起「放多兩日假」,倘能配合派消費券措施,構成「放假消費組合拳」,對於刺激內需就更加如虎添翼。
高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