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第四代領導黃循財將如何處理內政外交?專家:繼續「蕭規曹隨」

明年將進入建國 60 年的新加坡周三 (15 日) 完成第三代至第四代領導團隊的交接,51 歲的黃循財在新加坡總統府宣誓就任新加坡總理,第三代總理李顯龍同日也宣誓就職新加坡國務資政,黃循財成為繼吳作棟之後第二位李氏家族之外的政府總理。

新任總理黃循財表示,這次的交接不僅是領導團隊的交替,也是一次世代的交替。他們受益於開國元勳為新加坡的生存制定的、富有想象力的政策,而受這些特有經歷的形塑,第四代班子的領導風格會有別於前幾代人,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繼續放膽思考,放遠目光。

至於副總理人選,黃循財委任顏金勇和王瑞傑擔任,其中顏金勇屬於提拔任用,王瑞傑則是續任,其他內閣部長職務不變,黃循財也繼續兼任財政部長,新加坡當地媒體分析指出,黃循財的新內閣在較大程度上延續李顯龍在任期間的人選組合,可以視為「3G+4G」的平滑過渡。

從李顯龍擔任國務資政一職,再到黃循財留任不少部長展現平穩過渡的表態,可以預見黃循財會在明年國會大選前「蕭規曹隨」。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副教授兼前管委議員陳慶文表示,一直有前總理卸任後在繼任者內閣府任職的做法,上一代總理提供的想法、活力和經驗對新加坡來說非常有效,可以預期李顯龍將被賦予更多國際角色,而不是國內角色。前任也是如此,他們都扮演了更國際化的角色,證明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與國際全球體系的相關性。

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呂元禮則指出,相較於東南亞鄰國相對更直接的民選制度,新加坡領導人的更替方式存在著所謂「伯樂相馬和制度賽馬相結合」的一定獨特性。「伯樂」的眼光很獨到,有利於找到普通人一時識別不了的人才,但難免可能存在一定的私心,不過政黨之間的競爭也讓這一私心一定程度地上得到剛性制度的制約。

黃循財在就職演說中也指出,未來會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周遭環境不斷改變,亞太地區在冷戰結束以來的 30 年享有的和平與穩定已一去不返,大國正競相塑造一個新的但未確定的全球秩序。在此過渡時期,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將持續,到處充斥著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這樣的動盪局勢將延續許多年,甚至會長達數十年。

新加坡也希望中美關係保持穩定,就算這兩個大國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新加坡也會繼續保持與雙方接觸。對此黃循財表示,新加坡將加強與遠近國家的夥伴關係,推進新加坡的利益,以便更好地塑造自己和世界的未來。

新加坡的外交理念一直秉持「不選邊站」的原則,注重自身利益,從不「惹是生非」,嚴格恪守中立原則,但如何在中美關係之間平衡是一門技術活。

去年 10 月 5 日二度訪美時,黃循財在接受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採訪時強調,新加坡既不願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也不認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立場。

去年 8 月 1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長王毅造訪新加坡會見時任副總理黃循財時,雙方也就兩國保持穩定性和持續關係進行對話,當時黃循財表示,新加坡將積極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期待赴中共同主持兩國雙邊合作機制會議。

同年 12 月,黃循財親自挑選 11 名包括教育、衛生、通訊等關鍵部門的高官率團訪華,與中方洽談免簽等事宜,期盼能在經濟、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都與中國加強聯繫,表達深化雙邊合作的強烈願望。

當時,黃循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並稱不要低估中國人天生的進取精神,他們非常有資源,他們決心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活。 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人民的巨大動力和能量。

此外,作為東協「心臟」的新加坡,新總理的選擇也影響著東南亞各國的外交立場。在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新加坡在中美角力上如何自處,將成為黃循財任內的一大挑戰。

明年的國會大選則是黃循財上任後的另一大挑戰,他所屬人民行動黨 (PAP) 自 1959 年成為執政黨以來一直執政到現在,已持續 65 年,但 PAPA 在 2020 年大選中得票率大跌,反對黨取得有史以來最佳成績。

根據新加坡憲法,下一屆國會選舉不得晚於明年 11 月,外界曾預測新加坡可能將於今年提前舉行大選,以增強黃循財執政的合法性,並利用 PAP 在今年 11 月 21 日建黨 70 周年來推高支持度。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