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雪山飛狐》英文版畫封面插圖 文化博物館館長鄧民亮細說與金庸緣分

鄧民亮曾為英文版的金庸小說配圖。(陳詠琳攝)
鄧民亮曾為英文版的金庸小說配圖。(陳詠琳攝)

小說會為不少讀者創造想像空間,投入到書中的角色和故事中,彷彿穿越到一個平衡時空。正舉辦「俠之大者—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鄧民亮亦是如此;他更曾有過為金庸小說畫封面或者插圖的想法,但因金庸在明河社出版的小說主要以古畫作封面,而不是找現代人去畫,當時只覺「藝術系嘅學生似乎無咩希望喇」。

趕上百年誕辰盛事雕塑展 「冥冥中有聯繫」

怎料後來峰迴路轉,中文大學在1993年準備出版一本英文版的《雪山飛狐》,當時仍是藝術系學生的鄧民亮正好受邀,為它畫封面和插圖。鄧表示雖然當時主要與編輯溝通,也不知道金庸看到後、會不會覺得配圖「畫到鬼五馬六咁」,但仍覺得「好難得喺一個咁偶然嘅場合下,同金庸展開嘅一段緣分」。為金庸的英文版小說配上封面和插圖,成就了鄧民亮一個「小小的夢想」,也令他對金庸的作品有一番新的體會。成為文化博物館館長後,鄧趕上金庸百年誕辰這個「百年盛事」,並在近日舉辦「俠之大者—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覺得「自己同金庸冥冥中都好似有啲聯繫咁」。

他認為,金庸利用香港環境創作小說、辦報等成就自身事業,作品更風行東南亞、進入內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令他成為華人傳奇,建構出一個能代表20至21世紀華人文化的重要潮流。鄧相信不論是從小說、漫畫、電視、電玩接觸金庸作品,都會生出一個武俠夢,並透過金庸的故事世界,投入到人物、內容中,得到好多人生啟發;盼這股潮流能不斷更新、延續下去,故藉金庸百年誕辰的機遇,舉辦雕塑展,並以香港文化博物館作起點和契機,發散至全世界,向更多新一代及海外人士介紹金庸。

雕塑展帶來視覺衝擊  館方打開包裝調整展館設計

他指早在2017年曾與穀雨文化發展基金的創辦人方圓明到置地廣場看一件由任哲創作的雕塑,當時便認為這位雕塑家功力不錯,好有力量,「做一件雕塑做到好似一個俠士、武俠人物咁樣」,還生出過「如果呢個朋友仔做金庸嘅主題,會係幾咁有意思呢」。鄧續指,去年為金庸百年誕辰構思項目時,得悉一名雕塑家已獲授權去創作金庸作品的雕像,並對由雕塑家去演繹會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鄧表示,類似金庸館的文獻式展覽未必能達到推動流行文化的效果,立體展示人物的雕塑展覽會是一個新的切入點,並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帶動他們投入故事。鄧指,辦雕塑展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結構、大小和重量,「入唔入到我呢個門口、點樣將500幾公斤嘅雕塑搬上大樓梯」,但任哲在北京的團隊回覆,「老師直到做完一比一嘅泥稿時,都仲會有好多修改」,隨時「加多把劍、加多把刀、加多條龍喺度」。至3月4日起,一批批「新鮮」的雕塑才陸續運到博物館,館方終於打開包裝,知道「原來你(雕塑)係咁嘅樣」,開始調整展館設計。

「華山論劍」效果未如理想 開幕前急變陣

鄧表示,展覽與雕塑互相配合的多媒體藝術,「要整好曬啲場先有得試」,而按去年辦法國展覽的經驗,「淨係整兩邊嘅幕牆就做咗7日」。今次展廳設10部投影機,開幕日期(3月15日)又是金庸的農曆生日,不能更改,團隊只餘4日時間調試機器,期間發現「華山論劍」部分的實際效果未如理想,故馬上變陣,最終開幕前兩日(3月13日)終於完成,達成構思時的「宏大計劃」,運用全館空間,在門口、大樓梯、中庭、展覽廳都放上展品,讓金庸展覽成為本館主題。

展覽開幕兩個月「全城轟動」 逾10萬人次參觀雕像

展覽至今開幕兩個月,鄧形容它「全城轟動」,前來參觀展廳內22件雕像的人次在本月1日已逾10萬,在愛丁堡廣場、機場、郵輪碼頭等地也遍佈不同金庸雕像。鄧表示,除遊客外,內地博物館人員、各地領事館人員、文化部長等均來自世界各地、各年齡層的人士均慕名而來,可見金庸作品「無遠弗屆」。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曾為-雪山飛狐-英文版畫封面插圖-文化博物館館長鄧民亮細說與金庸緣分/452780?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