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版主同行紀念展:流行文化反映時代人情 察看歷史要兼聽好奇

今日是梅艷芳逝世二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正舉行「絕代芳華」紀念展
今日是梅艷芳逝世二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正舉行「絕代芳華」紀念展

【Yahoo新聞 X 大城誌報道】巨星殞落二十載,餘暉猶在念從前。今日是梅艷芳逝世二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去向未明之際,正舉行「絕代芳華」紀念展。「這張黑膠唱片,當年在巴西拍攝,但她遺失了一箱行李,結果改用紗巾配搭拍攝」、「以前她的演唱會有很多場,這幾套服裝,同款都有兩種顏色輪流穿著。」梅艷芳專頁版主舒詠晨,帶記者行梅艷芳展,指著一件一物,想起串串浩瀚煙波裏。

右下這張在1989年的黑膠唱片,當年在巴西拍攝,但梅艷芳遺失了一箱行李,結果臨時改造型拍攝。
右下這張在1989年的黑膠唱片,當年在巴西拍攝,但梅艷芳遺失了一箱行李,結果臨時改造型拍攝。

難得二十年後 有心人仍在

香港文化博物館在一樓一角,擺放了梅艷芳部分的唱片封套、演唱會服飾、還有香港電影金像獎演藝光輝永恆大獎獎座,旁邊播放著她昔日的電影和得獎片段。同類展覽在十年前做過,這次再辦規模不算大,但舒詠晨覺得,難得二十年後,仍然有人有心,為梅艷芳籌劃一個展覽,證明大家都重視她,覺得她對於這個社會、這裏的人,留下意義,超越一個普通明星。

香港電影金像獎演藝光輝永恆大獎獎座
香港電影金像獎演藝光輝永恆大獎獎座

「如果大家叫她做香港女兒,或多或少都有將一些個人情感投放在她身上。她的燦爛一生,代表著香港經歷的高低起跌,也可能是某一個文化標誌,承載著一種集體回憶。」再加上梅艷芳的形象鮮明,從唱片、電影、舞台上,都有不同的形象和風格,視覺元素很強,讓人輕易看得出來,縈繞在腦海之中。

紀念展擺放了梅艷芳部分的演唱會服飾
紀念展擺放了梅艷芳部分的演唱會服飾

昔日的舞台服飾,幾十年後的今日,仍然完整無缺。她說,就像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感覺,能夠近距離察看細節,還是有份感動。也令她反思,如果不是有文化博物館收藏,不是有「十年一潤」的時機,大眾其實不會有機會可以再次看見這些實物,了解當時娛樂工業對舞台製作和服裝設計的認真,甚至感受到形象設計劉培基對梅艷芳的愛意與心思。

「絕代芳華」紀念展,展出多件劉培基為梅艷芳設計的舞台服飾。
「絕代芳華」紀念展,展出多件劉培基為梅艷芳設計的舞台服飾。

記者數過,在「絕代芳華」紀念展內,不計電子展品,約54件實物中,至少31個展品都是來自文化博物館的收藏品,11個展品來自中央圖書館,其餘則由其他人借出。

歷史與文化 奠下地方根基

多年來,歌迷都會自發舉辦展覽、放映等紀念活動,但背後可能都是歌迷崇拜偶像的心態;即使唱片公司也會籌劃紀念專輯、音樂會、甚至拍過《梅艷芳》電影,但畢竟都是一種商業活動。她認為,歌迷或商業活動,都不是以一個研究的心態,來策展梅艷芳創造過和留下來的文化產物,只有博物館的展覽,會以整體社會的流行文化角度切入,是特別不同的,也是其他團體或其他身份的人,未必有這樣的資源和認知去做這件事。

梅艷芳逝世20周年,歌迷在紀念展打卡懷愐一代巨星
梅艷芳逝世20周年,歌迷在紀念展打卡懷愐一代巨星

對她來說,流行文化貼近生活,就是反映當時社會的人情、發生的事情,人們喜歡看甚麼、需要甚麼刺激,才會有怎樣的明星和娛樂工業,就像近年常常提及的「造星」,往往代表社會在某個時期的狀態,而文化博物館就是第一個將香港流行文化「正規化」和「歷史化」的地方,這讓她覺得很重要,多了一重意義。

她認為,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基,對於怎樣了解這個地方,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和關係。所以她很喜歡參觀歷史博物館和文化博物館,「我覺得香港人應該要知道,自己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很多事物當然會隨時代改變,可能有時有些人會覺得香港變了很多,但其實這幾十年、一百年來都一樣變了很多,今天這個社會,其實這麼多年都是一直演變。」了解歷史的演變,面對風高浪急之時,或許又會有份淡然。

「絕代芳華」紀念展外,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60+」展覽,也訴說二次大戰後至二千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的發展。
「絕代芳華」紀念展外,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60+」展覽,也訴說二次大戰後至二千年代初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和電台廣播節目的發展。

閱讀歷史 常懷好奇

舒詠晨不是一個文化人,工作與流行文化完全無關,只是生於九十年代,也感受過「東方荷里活」的餘韻。她形容自己聽歌範圍廣闊,廣東歌會聽,西方音樂又會聽,由經典到說唱,紛紛來者不拒。當然因為她是香港人,廣東話是她的母語,聽廣東歌也會特別「連接」得到,特別會有感受。「其實可能外國的歌,都要在那個地方生活過、在那種文化下成長,才會理解得到。如果我本身是這裏的人,這裏的歌一定比其他地方,更能打動到我。」

紀念展擺放了梅艷芳部分的演唱會服飾
紀念展擺放了梅艷芳部分的演唱會服飾

這份開放的好奇心是重要的,因為她始終覺得,任何事情、甚或歷史都沒有絕對的真實,評論會有作者、新聞會有編輯、展覽都會有策展人,「無論做甚麼都好,只要有人牽涉在內,都一定會有某一個角度、某一種取態,不論時勢、不論甚麼人做,但如果你有想去了解事情的心,其實無論在甚麼年代、甚麼時勢,你都不應該只看、只聽一把聲音。」

市民參觀紀念展後,在展板留下懷念字句
市民參觀紀念展後,在展板留下懷念字句

「即使是博物館,都不是絕對的權威,不是說這件事是這樣就是這樣,博物館只是提供一個空間和機會讓大家認識這件事,就如學術論文都不一定是權威,都可以有人反駁。」她認為博物館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把昔日的舊事舊物展示出現,讓不知道的人、沒有留意的人去認識,但更重要,應是鼓勵大家再去發掘和研究。

梅艷芳專頁版主舒詠晨認為,博物館是把流行文化正規化的地方
梅艷芳專頁版主舒詠晨認為,博物館是把流行文化正規化的地方

就好像二次世界大戰,不同國家都會有不同論述,「你不會去別人的博物館,就覺得你說的一定正確,這本來就不是一種好奇的態度。」無論將來文化博物館的去向如何,她認為察看歷史和文化都應保持好奇的態度:「無論誰告訴你,你都應該自己去找一下,事情是不是這樣,因為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權威,也沒有絕對的真實,重要的是,我們應有這樣的空間、這樣的意願去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