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90 後創求生防災協會 出書教港人防災:城市危機更多更快|Yahoo

29歲的張清風在2021年創辦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今個月出版首本香港防災書《港人防災必修科》。
29歲的張清風在2021年創辦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今個月出版首本香港防災書《港人防災必修科》。

【Yahoo 新聞報道】極端天氣越見頻繁,但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創辦人張清風指出,港人對災害的了解和準備不足,遇到災害時或「慌不擇路」,容易造成一窩蜂搶購物資等亂象。他近日出版香港首本求生防災專書,教導如何應對海難、空難、颱風等災害,「城市帶畀我哋危機更多更快,譬如南丫海難,一、兩分鐘嘅事。」他強調,學習防災求生是渡己渡人,亦鍛煉面對逆境的意志,「遇到咩逆境,都要心存盼望去行,先會有出路。」

15歲「鏟林」迷路 鑽研野外求生

張清風現年 29 歲,早於 15 歲就萌生對求生防災的興趣。那時他與朋友去港島東柏架山,挑戰「鏟林」上山,結果在樹林中迷路 3 至 4 小時,「又蕩失路、又唔夠水飲、又(鏟林)鏟到成手都係血。」他坦言那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香港幾難你都行到出去。唔係㗎,喺樹林入面你發覺好多嘢都無能為力。」

結果那晚到 7 時才脫困下山,這次教訓讓他意識到野外求生是很重要的技能,而學校課堂是不會教授。於是他自學各類求生知識,又報讀山藝課程,經常去不同郊野爬山。中學畢業後,張清風報讀 IVE 屋宇裝備工程學,課程圍繞「風火水電」,即冷氣、消防、水務和電力,他笑言這些都與求生防災有關,貼合自己興趣。

15歲在山野迷路的經歷,令張清風決心學習求生知識和技能,更進修山藝、繩結和急救課程。
15歲在山野迷路的經歷,令張清風決心學習求生知識和技能,更進修山藝、繩結和急救課程。
張清風是行山常客,圖為他在東涌三山台攀登。(受訪者提供相片)
張清風是行山常客,圖為他在東涌三山台攀登。(受訪者提供相片)

大帽山結冰 鞋底套勞工手套脫險

2016 年 1 月底寒流襲港,張清風與朋友一行 8 人上大帽山,希望看到落雪或結霜的奇景,但凌晨 3 時半過了山腰停車場後,發現路面開始結冰。當時環境濕氣重、溫度低,露水遇物凝冰。張清風憶述:「成個背囊被冰封晒,入面裝備攞唔到⋯⋯頭髮都冰封晒。」

他判斷不能再上山,臨場決定撤退,又運用自學知識,提醒隊友用勞工手套或襪,套在鞋外面,增加鞋底與地面摩擦力,減低滑倒風險,最終全員安全下山。然而,當天另有過百行山人士冒險上山而被困山頂,須出動大批消防員救援。

2016年1月寒流襲港,張清風上大帽山希望觀看結霜或下雪,中途露水結冰令背囊被冰封,他決定撤退。(受訪者提供相片)
2016年1月寒流襲港,張清風上大帽山希望觀看結霜或下雪,中途露水結冰令背囊被冰封,他決定撤退。(受訪者提供相片)
去年他赴加拿大參與野外求生訓練,獲得加拿大WSC求生學校野外求生教練指導師 (Train The Trainer)資格。(受訪者提供相片)
去年他赴加拿大參與野外求生訓練,獲得加拿大WSC求生學校野外求生教練指導師 (Train The Trainer)資格。(受訪者提供相片)

畢業後張清風成為管理公司的工程主任,日常工作處理停電、火警等災害,直到 2020 年疫情爆發,他決定開設社交媒體專頁「檸檬茶末日求生指南」,分享防災求生知識,其後在 2021 年 11 月成立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翌年 5 月辭工專注推動協會發展。

爆疫前訂口罩 早著先機

回顧那場世紀疫症,張清風是最早察覺危機的一群人,在 2019 年 12 月已向外國訂購一箱高防護力的口罩,「見到唔理解新型病毒,傳染速度快、潛伏期長、最初病毒死亡率高。」那時家人大惑不解,「駛唔駛買咁多(口罩)呀?」最終疫情傳入香港,演變成全城搶口罩,更一度炒至天價。當時電視節目《東張西望》拍到一位伯伯排隊領取口罩傷心落淚,令他印象深刻。

張清風建議準備應急求生包,內有防水防火文件夾、急救包、水、食物、紙巾、電筒、勞工手套、哨子、三合一斗篷、打火石、多用途工具、記事簿、筆。
張清風建議準備應急求生包,內有防水防火文件夾、急救包、水、食物、紙巾、電筒、勞工手套、哨子、三合一斗篷、打火石、多用途工具、記事簿、筆。
國際紅十字會建議,遇到災害疏散時最好帶備3天物資。
國際紅十字會建議,遇到災害疏散時最好帶備3天物資。

除了疫情,近年香港的極端天氣加劇,風災、雨災破壞力更大。去年 9 月香港發生世紀暴雨,石澳成為孤島。張清風半夜收到民政處職員電話,協會遂派主席吳日峰擔任救災義工,到石澳協助臨時指揮中心管理和分發物資。張清風指,當時民政處職員和關愛隊是首批到現場,但消防仍未抵達,救災工作無法即時開展,「(民政、關愛隊)變咗村民出氣袋,你嚟做咩呀?影相打卡囉!」

今年3月暴雨令石澳村對外交通中斷,洪水湧入村內。(受訪者提供相片)
今年3月暴雨令石澳村對外交通中斷,洪水湧入村內。(受訪者提供相片)
暴雨下石澳道更發生地陷,一輛私家車掉入地洞。(受訪者提供相片)
暴雨下石澳道更發生地陷,一輛私家車掉入地洞。(受訪者提供相片)

促成立專責防災機構:消防處管唔到咁多嘢

張清風說,香港雖然有消防、警察、民安隊協助救災,但沒有一個專責防災、救災機構。深圳則於 2019 年開設應急管理局,應對防澇、防旱、減災和救災等工作。他解釋,災害管理包括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前兩階段即事前風險評估、訓練和準備物資,例如物管公司會有防災準備。他指目前各部門有力難施,「消防處管唔到咁多嘢。」以元天屯大停電事件為例,當時區內居民初時無從得知事件的嚴重程度以及會停電多久,他有學生開收音機也接收不到相關訊息。如果香港有專責應急部門,就可統一發放緊急資訊。

防災課程近千元 涉「風火水電」

為各式各樣的災害做足準備,是否杞人憂天?張清風說,重點是分清優次,為較大機會發生的災害做準備。香港則主要涉「風火水電」,即颱風、火災、水災和停電。協會目前以商業模式運作,推出為期兩日的防災課程,收費 950 元,至今吸引約 100 人報讀,學員橫跨 18 歲至 60 歲,部份是學生欲增廣見聞,或從事應急管理人士,亦有人會報讀野外求生課程,他們均反映坊間較難接觸這類防災資訊。惟協會收入不足以向張本人支薪,他目前靠工程相關的 Freelance 工作維持生計。

協會舉辦防災士課程至今吸引約100人報讀。(受訪者提供相片)
協會舉辦防災士課程至今吸引約100人報讀。(受訪者提供相片)

張清風今年出版香港首本求生防災專書《港人防災必修科》,以香港為背景解釋應對災害的準備和技巧,涵蓋海難、空難、颱風等。書中亦拆解颱風前在玻璃貼米字型皺紋膠紙的迷思,用木板封圍或在玻璃貼防爆膜才是有效方法,「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一早評論件事,嘥錢、嘥人力、嘥膠紙,浪費颱風前準備時間。」

* *. *. *. *

港人防災貼士

防風加固:

  • 在玻璃貼米字型皺紋膠紙效用不彰

  • 可考慮使用木板封圍,或在玻璃貼上防爆膜,才是有效防風的方法

暴雨被困:

  • 若運輸系統癱瘓,被困在行車隧道內的交通工具會相當危險,在安全情況下應離開並尋求安全位置

  • 鐵路則相反,由於地下路段有不少高壓裝置,離開車廂反而增加觸電風險

  • 當極端情況下暴雨令水淹過頂,留在鐵路列車車廂頭尾位置,接近逃生路線會較安全

船難自保:

  • 留意溺水和失溫風險,穿著救生衣前視乎環境溫度和危急程度,盡量穿上更多保暖衣物

  • 棄船前最好帶上電筒和哨子

  • 大船沉沒會產生吸力,跳水逃生時盡可能跳得遠,並游離船隻愈遠愈好

  • 在漂浮時將膝蓋抱在胸前或與其他人互相擁抱,有助保持體溫

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圖為今年3月暴雨導致山泥傾瀉。(受訪者提供相片)
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圖為今年3月暴雨導致山泥傾瀉。(受訪者提供相片)

天台裝天線 避過雷劈

張清風強調,防災是持續學習過程,旨在建立安全意識,而求生則是考驗應急和臨場處理。他分享個多月前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經驗,那天他協助天台安裝天線工程,天氣欠佳,同行師傅卻不擔心,「你知好多工程師傅都係:『我唔驚,冇事嘅!』」工程負責人問:「清風上唔上去好呀?」但張清風判斷在惡劣天氣下,工程人員在有避雷針的天台安裝天線,被雷擊的機會高,堅決搖頭反對,「唔上,等天氣好啲先。然後唔過 3 分鐘,望住個天台,一個雷打落去,啲火花周圍飛。如果3分鐘前我話上去,我同另外兩個同事條命擺咗喺上面。」

張清風說,求生防災是持續一輩子的學習,只要活著,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期待。
張清風說,求生防災是持續一輩子的學習,只要活著,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