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中醫學生推拿義診樹醫德

浸大教學科研部中醫技術導師張振海(右一)盼學生將中醫知識回饋社會,旁為中醫生陳家苗。

【星島日報報道】醫德修養最為中醫所重視,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兩年前獲撥款,展開「全人教育及醫藥專業服務社群計畫」,冀學生反思「大醫精誠」精神。活動之一包括青海義診團,中醫學生赴當地為腦癱病人針灸及推拿;學院又在傳統中醫課堂臨牀推拿科,加入服務學習元素,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為長者提供骨關節健康諮詢及服務。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一四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五十萬元,推行為期兩年的「全人教育及醫藥專業服務社群計畫」,包括課程改革及舉辦考察團。學院在中醫生必修的臨牀推拿科,加入服務理念,學生除學到專業技術,亦會通過長者探訪,從旁觀察導師義診。教學科研部中醫技術導師張振海稱,希望學生可反思,如何將知識回饋社會,思考「大醫精誠」精神。 除必修科,中醫藥學院又設選修科領袖訓練課程(健康服務),由已受訓的中醫本科生,協助教授其他學系的同學按穴位,以及一同學習中醫知識。他們又會學習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技巧,設計及策劃活動,並親身探訪長者。 課堂學習以外,學院連續兩年舉辦青海中醫藥服務考察團,赴西寧社福機構社會福利院,學生有機會接觸真實病例。社會福利院住有腦癱和「三無」長者,全院四百多人只有一名醫生、兩名物理治療師,因此同學特地向院舍的護工傳授穴位按摩的技術,希望他們日後可幫助病人。同學又為院內腦癱病人針灸及推拿,張振海稱,不論在現代醫學或傳統中醫,腦癱屬難醫治的疾病,但藉針灸可改善他們四肢協調,恢復他們的活動能力,「對他們而言,有能力步行已是最大的滿足。」 青海團的參加者之一、中醫五年級生陳家苗稱,每一種病都有不同治療方式、取穴方法,為病人義診可將學到的辨證論治學以致用。陳家苗曾服務一名智力正常的腦癱青年,對方出入要依靠輪椅,不過他不氣餒,只盼有天可用腳步出院舍。陳指,香港社會物質化,但服務病人令她反思「世界很簡單」,奠定當中醫的決心,「在他們身上學到做人,培養到我們的醫德,一心一意醫治他們已好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