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雨季水浸黑點剩4個 活化翠屏河引入河畔城市概念

雨季即將來臨,渠務署表示,全港仍有4個水浸黑點有待處理,其中兩個正施工,餘下兩個正在設計和規劃階段,但已有措施減少水浸風險。另外,署方正在觀塘展開翠屏河活化工程,將沿河畔建6條跨河通道,駁通河道兩岸,亦會引入更多綠化及生態保育元素,發展「河畔城市」。整個活化工程料明年第三季完工,署方希望今年暑假前能率先開放其中一條跨河通道,方便市民前往茶果嶺海濱。 攝影:李睿哲

不少市民都擔心雨季帶來水浸,渠務署長彭雅妮引述天文台數據指,今年的降雨量料為2,000至2,600毫米,與去年相若,署方已為雨季作好準備,包括透過轄下的緊急事故中心,實時監察主要河流和水道水位,以便迅速處理緊急事故和水浸,亦會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阻塞的地點,如發現淤塞會立刻清理。

引入機械人清淤泥

渠務署又指,1995年至今一共消除了127個水浸黑點,餘下4個有待處理,其中兩個正在施工,包括南區薄扶林村的工程預計明年中完成,而尖沙咀漆咸道南的工程則預計在2027年完成。餘下兩個水浸黑點為大埔林村谷盆地和元朗新田石湖圍,署方說正在規劃階段。

為了保持河道暢通,當局今年初引入遙控清淤機械人「深水清2.0」,協助清理河道淤泥,渠務署高級工程師羅肇麟稱,可避免工作人員進入密閉和淹浸的箱形雨水渠,減低危險,亦毋須限於只在旱季做清淤工作,提高工程效率,目前有6部同類機器運作。

建6條跨河通道串連社區

另外,署方自2020年7月起進行活化觀塘翠屏河工程,以擴闊河道幫助排洪。彭雅妮表示,過往本港整治河道的政策較簡單直接,主要針對防洪,欠缺生命力及生態價值,令市民對河道產生疏離感。當局因此逐漸引入更多綠化及生態保育元素,推動近水文化,包括首次在河道中建造人工浮島及觀景平台,以及沿河畔建造6條跨河通道,串連觀塘區內設施,目標今年暑假前率先開放其中一條由觀塘海濱經翠屏河的跨河通道,方便市民前往茶果嶺海濱,翠屏河全程1公里,工程耗資13.4億元,預計明年第三季完成。活化工程亦引入智慧科技管理,河道下游將設置智能水閘,連接天文台的天氣預報系統,在天氣惡劣時會自動打開水閘,加強河道的排洪能力。

泵房上蓋建園景平台增休憩空間

除活化翠屏河工程,渠務署指,該區還同時進行優化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及觀塘污水泵房的布局工程,可一併改善觀塘海傍的暢達性。其中污水處理廠騰出了部分空間,建造15米闊、60米長的海濱長廊,連接觀塘海濱和茶果嶺海濱。
觀塘污水泵房亦增設一個容量達1.6萬立方米的地下污水調節池,暫存由觀塘基本污水處理廠排出經初步處理的污水,並會在泵房上蓋建造約1公頃的園景平台,為公眾提供額外休憩用地。署方亦修復及美化了泵房對出的空地,改造成茶果嶺海濱公園,料今年可移交康文署安排開放予公眾使用,市民屆時可由觀塘海濱行經跨河通道到達。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渠務署-雨季水浸黑點剩4個-活化翠屏河引入河畔城市概念/369144?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